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3-11 22:56
展览现场
2017年3月11日下午2点半,“素问(第四回展)”在成都四川美术馆拉开帷幕,这也是继去年12月在重庆四川美院美术馆首展之后的第二站。
展览现场
展览展出了陈树中、高小华、郭润文、何多苓、贾涤非、冷军、李晓林、刘海辰、庞茂琨、邵常毅、王子奇、韦嘉、徐芒耀、忻海洲、赵卿的近百件素描作品和创作手稿。
开幕式现场
据了解,“素问”展由英盟艺术机构于2012年创立发启,参展艺术家从首届的四位(何多苓、庞茂琨、高小华、王子奇)到第四回的15位。此次展览作品由二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艺术家创作作品,另一部分是艺术家创作手稿。相辅相成的二种形式让我们走进了艺术家的内心,理解了他们朴素的创作过程。因而,我们不仅能看到艺术家作品中的绘画性和技术性,还能关注到他们的创作模式、思维状态和行动轨迹。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阿鸽致辞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阿鸽致辞时谈到,“素问”展邀请了全国范围内知名艺术家,他们的名字和代表作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大家对于他们的素描作品也许关注的很少,这次展览作为纯粹的素描展,有着很高的学术性和探索性,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观看的机会。“‘素问’追问的是艺术的本源,在各种新鲜思潮涌现的今天,犹如一阵清风拂面,显得然能可贵。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扎实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抒情的情感轨迹,参展的各位艺术家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坚持以素描为载体,深入生活的写生创作和独立思考的艺术探索。”
学术主持叶莹发言
谈及“素问”,学术主持叶莹表示,自己与“素问”展的发起人之一周海夫聊天时,他讲到展览的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讲的是天地、宇宙与人的关系。用这一完全东方语境之下的概念来做素描展,当时我觉得有点意思。“其实回顾素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的看到它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发展、演变,其实就是中国现代美术‘西学东渐’的重要一环,它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中国中、西文化交融和碰撞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素描又深受苏俄美术影响,形成了学院教育中造型训练的基础模式。但改革开放至今,新思潮不断涌现,素描的形式和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国内新语境下,在架上绘画与写实绘画日趋边缘化的今天,以抽象、行为、装置、观念、新媒体等为代表的艺术形式打破了素描与油画的血脉联系,素描成为一种完全独立于油画之外的艺术形式,并以其独特的性质被人们所关注,素描似乎也以一种更加激进和突破性的姿态勇往直前。”
艺术家代表、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高小华发言
从首届就开始参与“素问”展的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高小华作为艺术家代表发言时首先表达了对各方的感谢。在他看来,今天参展的艺术家们拿出来的是一道“素菜”,希望观者能从这些简单、朴素的艺术作品中走进艺术。
承办方代表,参展艺术家、四川美院教师忻海洲发言
作为承办方代表,参展艺术家、四川美院教师忻海洲表示,在当下丰富、复杂、浮躁的艺术生态下,英盟艺术机构持续举办以素描为基础,对绘画根源持续追问的学术性展览是难能可贵的。“我参加过两届‘素问’展,作为一个创作以素描为基础,来进行多年当代绘画实践的实践者,参与这样一个对素描进行研究、梳理的展览,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这能让我们不断地回到绘画的起点,重新出发。”
英盟艺术机构创始人、“素问”展策展人唐红萍发言
英盟艺术机构创始人、“素问”展策展人唐红萍谈到,五年时间“素问”历时四届,从最初的成、渝两地到今天全国几大院校的艺术家参与其中,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认可。“‘素问’不仅仅是素描,它是一种朴素的创作方式,希望这个由有艺术创作能力的著名艺术家们参展的展览能给广大学子带来榜样的力量。”
庞茂琨作品
何多苓作品
高小华作品
郭润文作品
忻海洲作品
策展人胡文担任现场主持
作为策展人之一胡文表示,四川的众多高校学子对于素描的忽视相对严重,这也在于他们没有更多的接触到素描大师的作品。“其实素描有很多画法,展览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钢笔、铅笔、纸本丙烯等。四川美术馆选择‘素问’展,将全国一线艺术家的素描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一方面希望促进四川美术界和全国各地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是为广大高校学子提供一次学习、观摩的机会。”
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宣布展览开幕
本次展览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办,四川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英盟艺术机构联合承办,胡文、唐红萍担任策展人,叶莹担任学术主持。并由四川省文化厅厅长周思源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24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