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
冬天去江南,最想看梅花,看梅花,最想去孤山。
知道孤山,是因为林和靖,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梅妻鹤子的故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几乎成为少年记忆里诗歌带给我的最美的画面。但是,熟悉孤山,懂得孤山,却是因为姜白石。
无论在印象里还是在实际的阅读当中一直很自然地把姜白石和梅花扯在一起——“幽韵冷香”,人的气质、文字的气质、还有梅花的气质总这样幽幽的混在一起——那是由内而外散出的一种气息,很清,浮漾在字里,看了,就闻得到,是蜡梅香。
走在江南的大街小巷,常会有这样的气息幽幽的飘过来。才闻到的时候很兴奋,马上迈开步子去找,在树木房屋的遮掩下会发现它——一两树腊梅,静静的开在那里,去的时候腊梅的花期已近尾声,花色大多暗淡,甚至开始枯败——但却是香气最好的时候——像是绍兴老酒,开始不那么浓,酸酸甜甜发酵酝酿了很久香味才幽幽的漫开来,喝下去就会定定的、拿悠长的后劲儿缠绵着你的感觉。
后来,闻得多了,就不再东跑西跑的找,只循着香走,三转两转,抬头,肯定就到了梅树下。
二
读姜白石的词,闻到的就是这香。
他写孤山梅花最早的是《暗香》、《疏影》,这两首词写在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他三十余岁寓居苏州时,内容却是杭州的情事。深谙音律的他把自己新创的咏梅词调用林和靖的诗语来命名,从此,这两个词牌成为咏梅的首选词调。
暗香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即范成大)。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肄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由雪光和月色酿造出来的梅香真的是幽郁清绝。“千树压、西湖寒碧。”要有多沉的花色多冷的湖水才能绘出这样凝碧的风景?“寒碧”成为冬日西湖留在我心里的底色。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愁、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首词上片画尽梅之形、质、神、魂。下片则宕开笔墨,把惜花之意写入逝水流波间,空留一片唏嘘惘然。从颜色上判断,应该是为绿萼画像。
从此,他大多数的时间便寓居杭州,一直到六十余岁终老杭州。其间,他写作了多篇孤山观梅的词作。艺术水准上均不及【暗香】【疏影】,但道及西湖梅花的诸多细节和孤山周围的众多名胜,亦有可观。
三年后的绍熙五年甲寅(1194年)他写下了这首【莺声绕红楼】,亦是自度曲。
(甲辰春,平甫与予自越来吴,携家妓观梅于孤山之西村,命国工吹笛,妓皆以柳黄为衣)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 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
“西村”即西泠桥。
同年写作【角招】(黄钟角)。
(甲寅春,予与俞商卿燕游西湖,观梅于孤山之西村。玉雪照映,吹香薄人。已而商卿归吴兴,予独来,则山横春烟,新柳被水,游人容与飞花中。怅然有怀,作此寄之。商卿善歌声,稍以儒雅缘饰。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商卿辄歌而和之,极有山林缥缈之思。今予离忧,商卿一行作吏,殆无复此乐矣)
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自看烟外岫。记得与君,湖上携手。君归未久。早乱落、香红千亩。一叶凌波缥缈,过三十六离宫,遣游人回首。
犹有。画船障袖。青楼倚扇,相映人争秀。翠翘光欲溜。爱著宫黄,而今时候。伤春似旧。荡一点、春心如酒。写入吴丝自奏。问谁识,曲中心、花前友。
十六年后的开禧三年丁卯(1207年),五十岁左右的他用【卜算子】写作《次韵吏部梅花八咏》并自为注释,细致的道及与梅花相关的孤山景观,八百年后我们几乎可据此还原一张“孤山探梅图”。
【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
江左咏梅人,梦绕青青路。因向凌风台下看,心事还将与。 忆别庾郎时,又过林逋处。万古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
月上海云沉,鸥去吴波迥。行过西泠有一枝,竹暗人家静。 又见水沉亭,举目悲风景。花下铺毡把一杯,缓饮春风影。
(西泠桥在孤山之西,水沉亭在孤山北,亭废。)
藓干石斜妨,玉蕊松低覆。日暮冥冥一见来,略比年时瘦。 凉观酒初醒,竹阁吟才就。犹恨幽香作许慳,小迟春心透。
(凉观在孤山之麓,南北梅最奇。竹阁在凉观西,今废。)
家在马城西,今赋梅屏雪。梅雪相兼不见花,月影玲珑彻。 前度带愁看,一饷和愁折。若使逋仙及见之,定自成愁绝。
(马城在都城西北,梅屏甚见珍爱。)
摘蕊暝禽飞,倚树悬冰落。下竺桥边浅立时,香已漂流却。 空径晚烟平,古寺春寒恶。老子寻花第一番,常恐吴儿觉。
(下竺寺前磵石上,风景最妙。)
绿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 细草藉金舆,岁岁长吟想。枝上幺禽一两声,犹似宫娥唱。
(绿萼、横枝,皆梅别种,凡二十许名。西村在孤山后,梅皆阜陵时所种。)
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杨柳娇痴未觉愁,花管人离别。 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洁。折得青须碧藓花,持向人间说。
(越之昌源,古梅妙天下。)
御苑接湖波,松下春风细。云绿峨峨玉万枝,别有仙风味。 长信昨来看,忆共东皇醉。此树婆娑一惘然,苔藓生春意。
(聚景官梅,皆植之高松之下,芘荫岁久,萼尽绿。夔昨岁观梅于彼,所闻于园官者如此,末章及之。)
(《全宋词》卷284.)
三
远望孤山
近一些
梅花掩映下的就是西泠桥。
再看
站在孤山上看。
有没有“千树压,西湖寒碧”的感觉?
喜欢这几点疏花。
山上的梅,湖边的树,映着水,在镜头里相依相衬的姿态很好看。
在这素白的院落中绽放着几树红梅。
含苞未放。
遇到故人,在书里相识了很久,冯小青,认识她是因为《牡丹亭》。
孤山上的石头。
林和靖的放鹤亭。
又发现一树,不,是两树,一树绿梅,一树红梅。
贪看。
抬头
作者:游心游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