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成了她自己鲜明的特色。特色之一是“光”的运用。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画虽也讲究布白,讲究阴阳向背,但却并不十分重视“光”的作用。相反,一部西方绘画史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地追求“光”的记录。它们从上帝之“光”到室内固定光源,又从室内固定光源再到外光派、印象派,可以说,体现了“光”的全部丰富性。西方的这一观念对陈慧敏影响至深。她不断地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并努力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追逐着光的美感,光的旋律,光的意韵,光的神秘莫测⋯ .仿佛她自己就是一位“光”的使者!在她的作品中,时而是倾向于客观、自然的光线,例如《向日葵》系列、《秋菊》、《出水芙蓉》系列等,对自然光的迷恋,如同印象派一般执著,使人感到犹如芳天和畅、美人临风,于婀娜中具峭拔之气;时而又呈现了一个相对主观、诗化的“光世界”,如《鸡冠花》、《金钟在鸣》、《红月季》、《光环》、《龟背竹之蕴》等一系列作品,光色多晕,让人感到若有若无、如梦如幻,使她的一幅幅作品犹如一首赞美“光”的诗篇。
“光”与“色”密切相关。在布色方面,陈慧敏尤为考究,做到了浓艳而不俗气,丰富而不杂陈,且层次感清晰,对比有序。
特色之二便是背景和空间的经营。对此已有评者说过很到位的一句话:一幅一境,一图一情,创造了现代而典雅的空间美感。(参见夏硕琦:《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美》)我要补充的是,这种空间感的营造具有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1.突破了传统的二维平面关系,使画面具有了三度空间的虚幻之美,这种“虚幻之美”。
更容易调动读者对空间的无限想象,从而增强作品的魅力;2.由于在空间的配置中,增加了古典的器物(包括瓷瓶、碗、桌、椅、饰物等)和建筑构件(包括窗棂、房屋、墙、柱等),从而丰富了画面的古典意蕴,引起了读者强烈的怀古、怀旧、怀乡欲望;3.在形式感上,作用尤为明显,由于巧妙地“截取”了窗棂、建筑、古典家具的几何形态,使画面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性美感,又由于几何形态与花卉的自然形态之间的强烈反差关系(即对比关系),使画面内部产生了微妙的张力,从而大大丰富了形式本身的表现力。
在样式上,陈慧敏的主要成就虽在现代工笔花卉方面,但近年来,她也兼涉工、写结合的创作思路,并有了令人瞩目的表现,例如《秋声》系列、《福》、《鸿》、《秋浓》系列等。我尤为欣赏的是《柱顶红》这幅作品,虽数笔风韵飘然,表现手法尤为自然、流畅。这些带“写”的作品,在抒发个人情感、营造意境方面,具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因而也更加见心见性,似可以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2010年6月20日完稿于南京•草履书斋
作者:陈孝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