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大凡识得国画三味的,必是在人生几番周折后悟得真境之士。国人似不善于如西人的直白倾于表面之喜怒哀乐,倒更愿意将胸中逸气借山水、花木、竹石曲折表达,故山非山,水亦非水;花非花,竹亦非竹。佛家语有“象由心生,象随心灭”,万事万物不论是短是长是苦是乐,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所谓随遇而安,即事情来了尽心去做,事情过后,心象要立刻恢复到原来的虚空平静,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真性于不失。“风吹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友人张晋之墨竹便是不经意间与心象融为一体。初观外貌,竹也;再看,墨也;还看,心也!依我的经验,竹是与竹林同意的,似乎竹林中能遇到七贤;竹林中能撞到卧虎藏龙;也能隐隐听到清脆的笛音,抑或低鸣的箫声。恰恰相反,张晋的竹让我的思绪锁定在一个“淡”字上,这“淡”不是墨色的深浅,而是“淡然”,一种人生境界。其叶非叶,前后一样粗,甚至前梢粗于后茎。其节非节,只随意地摆放几笔,这里已看不到《芥子园画谱》中的一、二、三,也看不到郑板桥的教科书。有的只是张晋的“法”,我看到更多是竹外的风,或者说力量,无形的力量使得一簇簇墨块儿按风的规律组织在一起,而不是按竹的长法。所以张晋的墨竹随画随变,可以奇兵一组,也可以千军万马。法无常法,乃为至法。
和张晋接触的日子里,着实体味到润物细无声,在我还没想到的细节上,他已经做到了,而且不张扬。默默的,同他画的竹子一样低调,朴素的美,平时看不见,却分分钟都存在。一杯粗茶,一碗淡饭,几个话友,对着月亮,谈谈无关紧要的天。古人上千年的山水画大抵描写的意境,张晋每天都这样生活着,拥有着,也不断地失去着。是啊,连人生都是临时的,还有什么是永恒的呢?拥有当下的存在,珍惜就是最长的拥有。
宁可居无竹,不可心无竹,这“竹”已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坦然的生活态度,愿相知者共勉!
竹一
竹二
竹三
作者:常天鹄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