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02 00:00
古文字小学是书法文化的核心根本
□胡湛
我们这里讨论的小学固非当代教育之小学,而是古代之小学。古代之小学需具当代大学水平者或学者研究之。何故?盖古代小学,教人识字,以古文为本。而文字演变至为今楷,今人识字只识楷书,于古文无识。故欲识古文,并识古文字之结构和之所以之构造,则必研究古代小学,亦即中国文字学。
文字有形、音、义三性。治书法者,必明音义,而重在形的变化创造。故不得不研究古文字之学,亦即小学也。
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大约成书于战国的《周礼》云:“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汉代的公务员制度,所谓尉律规定,学生到了17岁,可以参加考试,要能够诵读大篆史籀文字9000字,才可以当执掌文书的史官,同时还要考查秦代以来的八种书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由各郡考后,再到中央太史考试,考得最好的就可担任尚书史官;如果不好,那就要被淘汰了。先秦至汉,中国文字由甲骨、金文、古文,经周宣王时整理为籀文,又经秦始皇时由李斯、赵高、胡毋敬撰写《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将大篆整理省改为小篆。由于使用的需要,又演变为汉代通行的隶书。时事推移,很多古代文献后人多有不识。所以在汉代,识文释书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儒家以治经济世志道为人生目标,然文字之小学为其基础之本。所以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小学从个人讲,是晋身官职的基本技能;从治国讲,也是基本要务。
文字的书写应用在于准确地表达、传达文字的含义。但物的名称、事的动态及状态等不能简单地以象形、记音符号来表现,同时还要兼顾美观、简单、易识、易写。所以智慧的中国祖先创造了“六书”造字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为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名物文字,如“日”“月”“上”“下”等字;形声、会意为取譬相成,必类合谊的动作,如“江”“河”“武”“信”等字;转注则是同类相受,假借则是依声托事,如“考”“老”等字,如以“长短”之“长”假借为“长幼”之“长”,以“命令”之“令”假借为“县令”之“令”等。
《说文解字》书影
如果说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史籀》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对中国文字的整理,那么李斯等的《仓颉篇》则是第二次对汉字的整理,许慎《说文解字》则是第三次对汉字的整理。在许慎之后不久,又有蔡邕奏议实施的熹平年间在太学门前用隶书书写刊刻儒家经典《熹平石经》的文字整理活动,其后则是魏正始年间的书刻立于太学门前与《熹平石经》并置的《三体石经》。魏晋时期为使被官方接受的章草通行于世,则有《急就章》传世。南朝有周兴嗣奉梁武帝敕集王羲之正草《千字文》,智永《正草千字文》当是周兴嗣集王羲之正草《千字文》的临写本。至唐先有中唐颜元孙、颜真卿叔侄《干禄字书》,晚唐又有唐文宗时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书写镌刻的65万字、12部儒家经典的《开平石经》。这些都是中国文字的变迁和记录与规范活动。至宋代,以欧阳修治古文文学运动始关注古文及古文字学,有《先秦古器记》《宣和博古图》《集古录》《金石录》《隶释》等释读古文金石文献传世。至清代则有《康熙字典》,传承小篆及当代通行楷书者。“乾嘉学派”兴起,始有专治《说文》学派,有段玉裁、王筠、朱骏声、桂馥诸家。近代则有章太炎以治小学及国学称。
《三体石经》拓片局部
如果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或核心,那么,古文字学之小学则是书法文化的基础与核心,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发端与核心。
“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有一大批知识精英以西方文化为参照,鼓吹中国文字拼音化改革,结果以“六书”创造的中国方块文字战胜了只是语音记录的西方拼音化文字。中国汉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传承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对古来已经约定俗成的草化减省和繁简并用的一些文字进行整理,制定了第一套汉字简化方案。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再一次东西方文化撞击的历史条件下,第二套汉字简化方案出台,但由于过分背弃中国汉字“六书”结字和意象原理,致使试行不太长一段时间后就被废止了。至今还有人对第一套汉字简化方案实行简化的字提出质疑,如认为“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等。从传承国学文化讲,这些质询的提出确有道理,是否以恢复繁体字为改善手段,则值得商榷。
当代世界除中国外,尚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还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汉字,而日本片假名、韩国文字、越南文字等不过是汉字的注音拼音文字。汉字是东方汉文化圈的文化传承之本。
时下教育部推行书法教育,明确规定要写规范字,并出台“二十八种笔画”配套第一套汉字简化方案实施当代汉字的规范化书写和应用。这些都是当代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要求。作为当代社会的普通文化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当代规范字的要求与使用。作为书法家,作为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则务须通晓古文字学,亦即古代小学之知识。当代一些文化圈工作人士,甚至包括一些书法家在内,往往在以简化字转化和使用繁体字时闹出很多笑话,这不能不引起对国学传统文化艺术健康传播传承的担忧。特别是在当代书法展厅效应的作用下,一些仅凭手头技巧而赢得展赛经典模仿秀荣誉的人,在很多时候因知识的缺乏,则不免出现一些无知性尴尬。
当代书法的展览化活动中心机制使许多书家不懂国学经典,不通汉字生成的“六书”原理,致使许多书作文理不通,错字、别字、僻字屡相出现。这说明古文字小学已严重失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文化精神严重失落。在当代上下一致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的境况下,呼吁更多的人,特别是书者研究和传承古小学,则一来可以使更多的人解读、释读既有古文字,二来可以明了文字的创造结构形成原理,三者便于书家发挥其在不混淆和符合文字规范性方面的能动创造。
小学者,学问不小。当今大学者,则有不懂小学者,多矣。书法者,书文字者也。其必以识文字,解文字“六书”之意为根本,方可变幻应用,以简单点画笔墨创作出万千气象之艺术气象。(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