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如莲自开

  题记:莲花从花苞到盛放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自我完满积蓄力量的过程。故而花开莲成,花果同时。李唐的作品,亦是如此,若非胸有成竹,他不会轻易下笔,而落笔前的苦苦求索也映照在其作品的自我面貌里。

jMcYMMWrqc9AqKnAhcRiB9SPh9od5iFncIcKq8AR.jpg

  莲花从花苞到盛放需要多少天?

  留个悬念。

  本文所写的李唐,并非宋四家之一的“李唐”,若说关联,同是画家的李唐多少也曾取法宋元,得“李唐”风韵者十之二三。多年前,他曾临《采薇图》,将细节放大来瞧,笔墨神韵多有相似处。

vTkXBJfry5WhJndWtltrdohMhl6GQUEMXBw74Bi6.jpg

  事实上,李唐之名不过是父母姓氏的结合。真正有故事的是其号“妙云精舍”,此号缘起一位大和尚,五更梦醒,偶得这四字,便赠予李唐。他的另一号“云莲堂”更有玄机,倒过来念是“堂莲云”,而唐莲云正是李唐母亲的姓名。两个号都跟云有关,李唐说这是机缘。

  他的画作里,云和莲都是常见的意象。画佛像怎么能离得开祥云和莲花呢。

8a2w4o7xqQwOgH0H24D5LLrBISrHzdpHp4CQPOMA.jpg

iJNj2DoDmEenf5p654Oeror90CGyXPP8qp10ovCH.jpg

  他随手指着墙上的一幅飞天言道,你看,其中一位飞天手捧的就是莲花,莲花在佛学的意象里亦象征了荣华。而其余两位飞天捧的牡丹和桃子则象征了富贵与长寿,桃子还另外有一层逃离灾难的意思。“你看,说是绘画,归根结底还是落到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上了。”

8dIAccGSR2vGW3LpeUfa6RQFyI75qJloys1ujsX5.jpg

  李唐对艺术的理解绝非停留在艺术本身,在艺言艺,是没有根底的。他认为,所有的中国艺术都在表现文化,琴棋书画,样样如是。就画而论,中国的山水画都是主风水的,天地万物,道法自然,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在国外的风景画里几乎看不到,西方的油画风景也描绘自然风光,但仅此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李唐所言之风水,不仅仅是堪舆学上的风水,而是大风水,关乎天地万物,寰宇内外。落到山水画里,便是布局、结构、风格、意境,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支撑,是画不好中国画的。在李唐看来,中国绘画拼到最后,技法的东西会慢慢淡去,文化修养真正浮现出来,成为长久的关键。

FZmTgiDnt7fExrqfp5TuWVoYQ0A8OG67ZbMv7mVz.jpg

  说到绘画,李唐本人也几乎是自学成材。

  6岁时,临摹记事本上传统的花鸟图案,喜上眉梢,鸳鸯戏水之类。天赋慢慢展现,加之勤奋,从小学到中学,学校的学习园地、黑板报上的绘画都由他来完成。说起来,上大学之前,李唐基本上没用过宣纸,很多时候,都是用毛笔画在糊墙的白纸上。

  李唐,1962年生于辽宁,讲起小时候的事,过于有年代感。白纸糊墙、糊棚虽不只是东北特色,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没有亲身体验过很难脑补出画面。李唐倒是释然,“你们90后想来是不曾经历的,但我们是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

  不可否认,环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塑造人。

  接触佛学,给李唐打开了一扇门。

  也是机缘,本是无神论者的李唐,因为朋友学佛,也一脚踏进佛学的大门。最初看到佛教的书,李唐十分崇拜印光大师的法相,自此开启了他绘制三百高僧法相的漫漫征程。

  尔后,闭关十年,上下求索。

  一开始总是艰难。资料难找,而高僧法相非有确切史料不能为。除了一本《佛祖正宗道影》作为依凭,大部分高僧法相非深入寺院实地寻访不可得。

ta7mTH31eUTAdnMeSyiZe1FusVSrquSWayTPcKJU.jpg

  只一部《佛祖正宗道影》,资料显然不够完备,且其中画像绘制纯用白描,仪态神情或有不够丰满完善之处。

  资料记载《佛祖正宗道影》凡四卷。守一空成重编。光绪六年(1880)刊行。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画诸祖之道影(画像)一百余尊,收藏于牛头山,万历十七年(1589)由紫柏老人作序刊行。至崇祯十一年(1638),真寂院之元贤追补一三○尊,刻印行世。康熙十五年(1676),静熙启公收录一六六尊,编成‘宗门正脉道影’,其后,几经整理统计,共收二四○尊,分为四卷,重刊翻刻。卷一收佛祖正宗三十九人,并附录旁支、牛头支。卷二收南岳正宗六十八人,列举临济宗、沩仰脉。卷三收青原正宗八十五人,曹洞脉、云门脉、法眼脉。卷四收教律连宗四十八人。

dWJk4kwp9MYnalRl7BXz9KLl5NTj5ji7X71lN6QM.jpg

  这部书依然是弥足珍贵的,是李唐绘制三百高僧法相必备的案头之书。李唐拿出来时,封面上的部分字迹已经磨损不可辨,足见他翻阅之勤勉。

  回忆过往,最初到寺庙,说明来意,别人存疑,闭门羹吃了不少,李唐索性根据现有的资料先画了50张,背到各个寺庙里,请住持方丈观看。自此,事情才有了转机,以至后来净慧老和尚感念于他画的法相,竟敞开资料库,让李唐自己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寻访资料的路算是打通了。下一步,就是践行。

  有资料的,纵然千难万险,终究能找到,还有一些本就资料稀少甚至没有的,就很难办了。寻访途中,李唐曾掲下人家的糊炕纸,只因纸上有高僧的一点资料留存,如今,这些纸张依然保留着,当年掲烂的痕迹依然在时光里倔强。

LSw3QD1pgMcQFg0YHIPTA5aD9tEDmXScfF9MEaqh.jpg

  说起当年事,李唐几乎滔滔不绝。二楼画室的几箱子书籍资料,他随手翻过,都是一串一串的故事,午后的阳光打下来,似乎那些故事也都闪着光。

  这些资料并未束之高阁,就堆叠放在地上,而助手也是不允许碰的,因为李唐随时会翻阅这些书籍资料查证,看似繁乱的摆放,其实,每个的位置都在他心里。

ra8fuJMiCLwLXvfpB2pqel5i9YFrFjsdQTYz3xCi.jpg

ZsAbCEbzPPKn47XF9HV5JpMmhsDVlMCQQKR8jXIJ.jpg

  在李唐的规划里,这些书籍资料最终都会进入博物馆里,作为文献保存。他想打造一座中国佛教博物馆,记录过往,传承文化。

  李唐绘制的三百高僧法相,每一张都别具匠心,背景和前景都做了精心安排和布局,或寺院隐隐于后,或花木萋萋于前。高僧坐卧之具,所穿袈裟、僧衣、僧鞋,所用之物必合乎历史朝代,绝非信笔而来。每一物什皆有考证。

mMGziHFoQJHpQASjQgyXdx4w3VBKyyguDYELJc9g.jpg

  以智者大师像为例。

  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是陈隋时代的大师,亦曾是隋朝的国师,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公安县)人,祖籍颖川(河南许昌)。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5cxH1MRVGUJ6juR0Fuamxf6lcD3xAUjwgjqG47mB.jpg

  对李唐而言,这些故事好像就长在血肉里。每提起,都是一番陈述。落到纸面上,其袈裟形制必须是隋代的,坐榻亦然。李唐表示,目前韩国的一座寺庙里尚有隋代大师的袈裟遗存,他曾经到访,感慨如斯。

  如今,高僧法相既成,李唐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当年的似乎仍在耳畔:“既然无人绘制历代高僧法相,那就我来。”这件事情于他,可能就是天意吧。

2V5A0vjq1u5dxCUNi06w5e2C7iSIB5WavmFwO0TC.jpg

  时至今日,他所有的高僧像都未出售,虽然曾有藏家开出三千万的高价,但在他眼里,高僧像不是商品,无法用金钱衡量。“我画高僧像本就是为了画境界,若当成商品,岂非贻笑大方。”李唐甚至幻想了一种场景,在后人的评说里,李唐画了三百高僧法相最后拿去卖钱了。他怎么都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本能的抵触。所以,这些法相都安然的放置在李唐的画室,等待着有一天被展出。

VYfgI7mbDHivX0qGOXdJeMbVYP40miTRBTm4xOm0.jpg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幅法相亦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方智慧的结晶。

  在法相里,照见古人,亦照见自我。第一次世界佛教大会时,曾有人评论李唐画的赵朴初不应该这么笑,牙齿都露出来,显得不够庄重。李唐没有辩驳,又画了一幅闭着嘴的。多年后再看,李唐觉得还是张嘴笑的那张好,符合自己的初衷。也就是这件事,促使李唐意识到独立作画不为别人意见所左右的重要性。一千个人的理解里有一千个赵朴初,但自己不能把一千个都画出来。

Mb3wBS9k7JMJIy8ew3SSq7rkfSmHIHIKkX25LSWt.jpg

  “我画画也不是为了与别人比高下,去争什么。一切不过都是从心而发。”

  “至于最后能否形成自我面貌,在众多画家里一眼被认出,这都是后人的事儿了。”李唐曾说,每个画者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飞天”,而这个“飞天”便是自我风格,自我面貌。学习中国绘画,尤其工笔画,无不从临古入手,到后来,如何能临古而不囿于古,脱古出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大约是每个画家都面临的难题。即便是诸多前辈,亦未能全部跳脱出来,所以,齐白石衰年变法,张大千晚期创立泼彩画法,都是为了挣脱束缚,破茧而出。食古而化乃能不俗。

lvIaNDD6sdtlRsfciHj0xAiORA7ZsGd70ezHhORm.jpg

  李唐何尝不是。

  他早期取法古人,中期受佛学影响或加持,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时至今日,李唐说自己仍在摸索,不敢说已经完全形成自我风格了。不过,他也期待有一天,在十幅画作里,观者一眼便能指出自己的作品。

  采访的最后,李唐问:“你知道莲花从花苞到盛开历时多少天吗?”我摇头。

  “整整一个月。前29天都在为最后一天做准备。”李唐说。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就是李唐自身的写照,其背后隐喻的准备也好,渐悟也好,都是修行之人必经的路途。

tTERho9y5RSIBwzqcxfOYSxtwwRNhEaMzUXsZJyi.jpg

  莲花从花苞到盛放的过程,是一个逐渐自我完满积蓄力量的过程。故而花开莲成,花果同时。李唐的作品,亦是如此,若非胸有成竹,他不会轻易下笔,而落笔前的苦苦求索也映照在其作品的自我面貌里。

  “那,莲花开后多久方落?”

  “这就要看莲花自己的机遇了,或许有风雨,或许有运气,或许就是正常的凋零。谁知道呢,每朵莲花都有自己的命运。”

Q3HI8afUF1lAELkaeghuGc5NjxPbYRMErzdDWPSW.jpg

  李唐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

  1962年生于辽宁,别署妙云精舍主人。自幼学习绘画,取法宋元以降诸大家,得窥堂奥,于花鸟、山水、人物等题材方面皆有深入研究。青年时倾心佛教绘画,他历时十余年,行走上万里,在全国各地拜谒高僧大德、佛学名家千余人,颇得佛界人士赞许与支持,与一诚长老、本焕长老、觉真长老等大德高僧、与楼宇烈教授、饶宗颐等国学大师有着深入的交流。为深入研习中国佛教绘画历史,他多次奔赴敦煌、日本等地,学习历朝历代佛教造像艺术,临习古今名画,深会佛画心法,并融会贯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后发愿补前人之缺憾,他用了十年时间,制历代三百高僧法相纪念并供养。近年来,李唐先生创作的《五百罗汉图长卷》《百美图长卷》,在佛教界、绘画界深受欢迎。

  李唐先生的作品技法功底深厚,风格清新典雅,内容寓意深刻,体现了他对佛学的理解与会意。曾先后在大陆、港台、日韩等地举办数十场个人画展,并出版作品集十余部,在佛教绘画的当代推广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2015年11月,李唐先生绘画作品《八仙图》被人民***收藏并颁发证书。

  除专注于绘画,李唐先生还热衷于佛教文化艺术及慈善公益活动,多次为世界各地佛教道场捐赠个人画作。

  邮箱:yunlianwenhua@163.com 582403760@qq.com

  网址:http://lit.artron.net/

  服务电话:010-60697498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