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雅昌艺术网讯)1月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披露,黄陂鲁台山郭元咀遗址发现千余平方米的铸铜遗址,系迄今所见长江流域商代最大的铸铜遗址,距今约3200年。
考古发掘俯瞰图 图源来源:湖北日报
发掘区俯瞰图
图片来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据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武汉市黄陂区文物管理所对郭元咀遗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
考古发现的陶瓷
发掘表明,郭元咀遗址延续时间较长,包含屈家岭时期、商代、西周、东周以及唐、宋、清代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商代遗存最为丰富、发现最为重要。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介绍,该考古项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具体体现为:
一、郭元咀遗址的商代遗存十分丰富,年代相当于殷墟一期前后,对探讨长江中游地区商文化发展演变、地方文化发展演变、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揭示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二、发掘出土了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是长江中游地区近年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铸铜遗址。发现的各类铜渣、陶范、坩埚壁碎块及炉基表明,该遗址中至少包含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三类冶金生产活动,初步确定了与熔炼、浇铸环节有关的几个手工业操作链,即就地制范、制沙淘选、筑造炉址、精炼粗铜、熔炼合金与陶范浇铸等。
坩埚残块
三、初步揭示与洹北商城、殷墟遗址的密切关联与差异。郭元咀遗址出土的铜器及铜渣样品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主,与洹北商城等都邑的金属资源一致,遗址出土的陶范质地较为粗糙,烘制程度低,也与洹北商城陶范相似,但显微物相分析表明范土中常见多硅白云母等矿物,对应于遗址周边高压变质带地质环境,化学成分FeO、Al2O3含量较高,材料来自本地,这些分析工作对认识南方地区商代青铜器的资源与技术来源具有重要意义。郭元咀遗址作为滠水流域下游一个重要的商代铸铜遗址,也为研究中原商人水路南下的路径以及南下后形成的据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青铜生产工具
四、按窝鼎足等遗物的出土显示,郭元咀遗址与大路铺文化存在交流,暗示此地出土的铸铜原料或来源于鄂东等地的长江铜矿带,对揭示殷墟一期之后的青铜铸造活动的组织形态、原料的运输路线等青铜时代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五、在商代铸造活动核心区的东北部发现的烧土遗迹,可能是商代铸铜场所废弃或铸铜规模缩减后另一个与铸铜相关的遗迹,而且在商代铸造台基西部边缘上形成的周代墓葬也有可能是这个遗址上最后一批铸铜活动者的墓葬。这两个可能的疑点为讨论继商人之后周人是否曾继续在此进行铸铜活动提供了可遐想的研究空间。
六、遗址还发现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灰坑、墓葬类遗存,为研究鲁台山西周“长子国”族属与源流提供重要线索,初步揭示了滠水中游地区这一阶段考古学文化面貌。
据介绍,1977年~1978年,黄陂县文化馆为配合滠水改道工程,在鲁台山西南、滠水左岸的一段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的范围内清理西周墓葬5座、东周墓葬30座,并清理一座直径2米、深约4.7米的西周灰坑。其中M30出土青铜器47件,有铭铜器10件,铜礼器有圆鼎3、方鼎4、甗2、簋2、爵9、尊1、觯5、觚1,最为著名的是“公大史”方鼎和“长子狗”圆鼎。
鲁台山古墓葬群的发现,曾是全国考古历史学界的“热点”,当时有学者称,M30墓应是长子国的国君墓。鲁台山西周早期墓地的发现意义重大,这对于研究成、康时期周王朝对南方地区的分封与管理提供资料。
注:文中部分文字引自湖北日报全媒报道,记者海冰,通讯员程小锋、黄敏。图片如非注明,均来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