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岁寒听雪落,浮世有清欢。艺术家杨凯后东方美学开年首展《浮世清欢》于頌艺术中心盛大开幕。展览由頌艺术中心馆长苏芒出品,曹峪策展。杨凯是85后备受瞩目的青年艺术家,他摸索并创新地以宣纸叠加处理作为基底,用水墨丙烯及矿物质材料的多媒介结合,创造出自己的绘画语言,呈现富有标志性《生长》、《礼》和《空》三个重要系列作品。艺术家在实与虚的对照与穿插之间,轻重色块的填充与留白之间,对精神性景观本身进行着宿命般地冒险与游历,作品渗透其无限东方哲学思考。欢迎各位莅临頌艺术中心开启一场缓缓悠长的心灵之旅。
《清静经》有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赏艺术家杨凯的作品,亦会触发此般感悟。杨凯的水墨画作在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得益于他对东方艺术底蕴的深厚理解,以及他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多元思维与不懈探索。杨凯拥有卓越的视觉驾驭能力,他常常独辟蹊径,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题材与技巧,对同一主题进行深度挖掘与拓展。
《礼》系列承载着中国传统信念,即便在当代观念中,亦以物质形态坚如磐石。《空》系列则透过融合古典与现代的东方器型,以一种优雅的“唯物”视角,表达了艺术家对现代社会“物欲”的深刻反思。《生长》系列画作,亦展现了现代解构主义与锦灰之美,其中“灰”既是他的客体体验,也映射出现代都市的理性基调。画中的主体既独立于我们之外,又与我们息息相关。杨凯的作品,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困惑感,既令人欣喜又让人不安,引人长时间凝视、沉浸于其专注与静默之中。杨凯的艺术探索,更多是追寻那永恒的寓意。
这三个系列不仅展现了坚实稳固的基调,亦透露出一种轻盈透明的意境;它们既体现了对过往传统、岁月与记忆的深刻理解,又完全沉浸于对现代生活片段的细腻描绘。杨凯以极高准确度和严谨的秩序感,将这些繁复元素逐一借助水墨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成功地将视觉形式的语言与创作内容的主题紧密结合,这种坚固且充分的融合使得绘画语言的表现力达到了极致。
参展作品
杨凯 生长-No.26 2024 木板 宣纸 丙烯聚醋酸乙烯粘合剂 矿物颜料 150×150cm
杨凯 生长-No.5 2023 木板 宣纸 丙烯聚醋酸乙烯粘合剂 矿物颜料 40×30cm
杨凯 空-36 Void-36, 2024 木板 宣纸 丙烯聚醋酸乙烯粘合剂 矿物颜料 40×30cm
杨凯 空-37 Void-37, 2024 木板 宣纸 丙烯聚醋酸乙烯粘合剂 矿物颜料 40×30cm
頌艺术中心馆长、出品人苏芒表示:
衷心感激各位在新春佳节之际莅临頌艺术中心,见证我们才华横溢的青年艺术家杨凯先生的第二次个展。在此,我诚挚邀请各位细细品味他的艺术创作。杨凯是典型的海归一代90后艺术家,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就读于英国创意大学本科和硕士。頌艺术中心亦确立了两大学术研究方向:一是如何在当代艺术中展现与研究东方性,二是如何推介杰出的青年女性艺术家。我们认为,东方性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文化烙印。展览中“空”系列融合了东方美学的器型,于“空”中见“满”,充满了想象与精神性。艺术在今天承载的是引发思考和反思的功能,如何通过艺术让我们重新审视自我,这也是頌艺术中心致力于推广的重要意义。
策展人曹峪表示:
我衷心感谢苏芒女士的信任与青睐,在杨凯先生的个展这一重要合作中,她选择我担任策展人。我与杨凯老师已经是第二次携手合作,此次展览是他从英国归来后,在北京再次展现力量的重要时刻。展览命名为“浮世清欢”,此名得益于苏芒女士的灵感启发,从中提炼出“浮世清欢”这一主题。整个展览,都在试图传达一个理念: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面对着不同的自我,每天展现出多样的面貌。但最终,我们希望将关注点引向内心,正如苏芒女士所言,真正理解空性与虚无,才能切实关注当下的自我。
艺术家杨凯表示:
本次展览,我精心筹备了三大系列作品——“生长”、“空”与“礼”。其中,“礼”系列作品,自2012年起至今,每年我都会有所创作,多时数量达到六幅,而如2024年的“礼”系列则仅有一幅。这幅作品在我们的展览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特意为它安排了一个显赫的位置。在这个展厅中,所有描绘植物的画作都属于“生长”系列,而那些描绘器物的作品则归入“空”系列。所有作品均采用宣纸、木板和丙烯为材质。在此,我预祝各位新年快乐,并期望大家在此度过一个难忘的美好下午。
展览现场
“浮世清欢”—场后东方美学的奥义
文/曹 峪
——“滤镜”下的城市
杨凯早年的艺术创作中用到过大量黑色,作为多年挚友我曾问他早年为何对黑色有执念……因杨凯幼年时期,父母工作过于繁忙,完全无暇照顾他。为了他的自身安全和学业有成,父母安排他就读一所临海半岛的封闭制学校。学校前身是一座德国养老院,漂亮宏伟且略显破败的建筑,平添了一个孩子内心原始的浓郁孤独。他清晰记得夜幕下狂风翻卷的海浪,恐怖激烈像不断涌动喷洒的墨汁,无数次拍打肆意在如同画布的沙滩上,这样的定向转换画面深刻直击在年幼孩子的记忆最深处。我们每个人童年时烙印下的片段或瞬间,总会放大反射到成年后行为上的林林总总。而一旦落在身为艺术家的创作上,则会显得更为突出和明了。这也是黑色主题为何一度出现在艺术家杨凯早年系列中的事实缘由。
之后,杨凯来到北京就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结束北京的学业后远赴英国伦敦开启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新征程。青少年时期,身处北京和伦敦,两个城市给杨凯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灰色”。无论是北京雾霾的天空,还是大风扬起的灰尘,故宫一眼无垠的灰色地面,还是老城区的灰色砖墙,灰色周身包裹着艺术家求学路上的扎实每一步。而多年的伦敦生活,将“灰色”以另一种姿态入情入景的浸淫于艺术家身心。伦敦的春天彷佛永远在下雨,室内室外无处可逃的晦暗阴冷。而秋冬季节整日刮着灰冷干涩的风,配合依旧刺骨的雾都冷雨。如果说北京的灰色是一种纷忙弥散与稀疏松弛,伦敦的灰色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一场低沉清冷的咏叹剧目。
正如歌德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所言“一切东西都在我的感官面前漂浮,我微笑着,然后梦幻般在这世界里继续走下去……”,“双城灰色”横跨充斥了艺术家整个青少年时期,而这种感官下的多重灰色,至此成为了艺术家杨凯最为熟练使用的无刃利器。灰色作为艺术家创作的主色调,除本身带有一种中性和内敛的气质以外,其既不是黑色的深沉压抑也不是白色的明亮纯粹,而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暧昧状态。这种“恰好”则与“虚无”的概念相惜契合,而杨凯所要呈现的“虚无”不是全然的黑暗或彻底的光明,而是一种混沌未分、没有明确界定的初始状态。也正因“虚无”使得他的画作呈现出一种平静似无求的沉稳氛围,观者在凝视作品时,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静谧,而这种静谧本源就是来自于对“虚无”的一种直观体验和本能反馈。
——“空性”与“虚无”
本次颂艺术中心展览中主要展示艺术家杨凯的《生长》、《礼》和《空》三个重要系列,而《空》是艺术家首次瞩目的全新系列。杨凯名为“空”的系列作品就是在引领观者踏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视觉物语空间,艺术家通过极简的艺术语言在深刻传达“空性”与“虚无”的辩证统一概念。画面上的作品呈现出反复凝练后的高度简洁语言。并以单一却无限变换的灰色为主体,成功营造出沉静、内敛的当代艺术语境。纵观整个系列,不确定性的平滑边界和过渡流畅自然的灰阶色域,浓郁的传递出“醉里挑灯看剑”之若隐若现的氤氲氛围,并将既难以捉摸又似触手可及的“空”这一抽象概念还原到每一名观者的目之所及。而这种极简的视觉呈现方式,正是对“空性”的一种直观诠释。在佛教和哲学语境中,“空性”并非是指绝对的不存在,而是指事物的无常和无自性。整个系列作品都通过减法简洁的图形和色调,去除多余的矫饰艺术元素,剥离杂陈的世间万物表象,利落明快的直抵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个人艺术本质——一种空无而纯粹的本我自然状态。
20世纪的构成主义运动发起人塔特林用钢铁和玻璃为第三国际构建纪念塔(1919-1920)时,提出使用“真实的材料在真实的空间中”。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股新唯物主义
的浪潮兴起,它让艺术家们重新重视物质因素在自己艺术作品中塑造社会和表达人类愿景中的作用。所以,从杨凯本次展览的全系作品上不难看出,他将特殊工艺处理过的真实宣纸层叠压实作为画作
的基底,既成为他个人鲜明的“新唯物主义”艺术语言,又将一种“后东方”的艺术属性轻盈巧妙的蕴含凝集在作品之上,同时也是杨凯在以一种优雅“唯物”的角度传达着自己对当下社会化“物欲”的大成反思,并勇敢且直面传达着他专属的艺术“物语”。纵观杨凯本次展览上的作品,无论植物还是静物,“物”本身都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形状,但这个形状又在灰色的过渡和边界的虚化中逐渐被隐去和稀释,正如同世间万物在无常变化中最终归于空无,而这也呼应吻合了古人“浮世清欢”的虚无奥义智慧。而这种视觉上的微妙处理,引发的是作品前驻足观者对存在与虚无、实体与空性、纷扰与恬淡之间关系的切身引申思考。杨凯的“空”不仅仅是一幅视觉艺术作品,更是一个触发哲学思考的媒介。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视觉元素,它带领观者进入一个探寻自我、思考存在本质的精神之旅,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有机会凝视到唯物的“空性”与“虚无”。
——“单色化”美学
杨凯作品最直观的反应则是他运用灵活的“单色化”艺术语言,与前文提及艺术家年轻时常用的黑色不同,当时的黑色还是要依托白色的画布或纸张对比出艺术家想要传达的艺术语言。现如今,杨凯只用“灰色”这一“单色化”就足以倾情所诉他的所思所悟。他的这种高级“单色化”本身在审美上就饱含独特的创作价值。艺术家通过灰色的单色化艺术手法,起到了集中聚拢表达复杂当下情感的正面能效,换言之,也是杨凯又将这种将复杂的情感状态转化为简约而深刻的“单色化”艺术形式。观者品读杨凯的单色化艺术语言,更容易被展览上作品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所打动,从而产生真实的身心共鸣。同时,杨凯的单色化作品所展现的简约美感也能够引发每一名观者对自身的内在剖析和循环反思。艺术家在以更为舒适且高级的色彩手段使观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心灵震撼,以简约而深刻的艺术处理方式轻松触动观者的内心,并温润无声的唤起当代艺术独有的感官共鸣和情感共振。
与此同时,杨凯作品的创作本身也是在“单色化”范畴下,武林绝学般打开了“反转滤镜”和“边界虚化”的任督二脉。本次展览的全系列所呈现的类反转片的滤镜视觉效果,是艺术家将看上去很美又布满迷雾,看上去精致也让人屏息,看上去相识但有所恍惚的“空性”与“虚无”以双倍浓郁的手法浇灌在观者的眼中。画面中的万千深浅高阶灰色,本意就是在表达一种对当下的虚假繁荣与空洞欢愉的二次反思,仿佛再洋溢热烈的景象最后都将归于尘缘、坠入虚妄。艺术家有意将画面呈现出反转滤镜艺术味道,就是在营造一种虚实对立、亦真亦幻的“后东方”美学场域。东方美学蕴含的强调自然、着重意境、追求简洁、注重线条、强调内涵五点已经可从杨凯的作品中窥一斑而知全豹,而艺术家想传达的是基于他的成长和体悟,并以绘画为媒介展开的一面“后东方”美学旗帜。这面旗帜所标榜的是早已囊括东方美学与东方品德的种种之外,用更加物化和当代的艺术语言完成“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整个精神层面的递进往复过程,并将当下社会中的纷忙迷乱以更为东方化的高级视觉图像托物言志,呈现出一种静默无声但又一触即发的新时代呐喊。观者驻足欣赏杨凯全系“后东方美学”的画作后,视线触及引申的是重新思考如何能以一种超脱与旁观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浮萍飘摇的现实,如何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对抗大欢、狂欢和贪欢的周遭。如此这般,也正是杨凯本次展览全系列里想要顺势拉开这场“浮世清欢”大幕的“后东方”奥义。
艺术家简介
杨凯,1987年生于山东烟台,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他的艺术实践关注亚洲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汲取灵感,创作媒介跨越绘画、装置和场域特定创作。艺术家从2015开始了相关的思考和实践,把现实和虚拟的实物进行互置。在‘迭代的风景’中,把虚拟世界中看到的一片风景,还原到真实世界当中,就像他们原来就在那里一样,再次模糊了真实和虚拟的边界。旅英艺术家杨凯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归属感,他认为艺术家能否对自身所依据的文化产生认同,并在时下进行重构是一种责任。
杨凯的作品曾在香港艺穗会、德萨画廊、北京芳草地画廊、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宁波美术馆、山东美术馆、香港海事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海事博物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巴西库里蒂巴双年展等地展出。其作品被伦敦奥组委,侨福集团,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重要个展
2024浮世清欢,頌艺术中心,北京;2024鲁珀特之泪,槐轩,北京;2019 杨凯个人项目, 奇点书集,南京;2018静镜·杨凯个人项目,王府半岛酒店,北京;2016YANGKAI艺术项目,德萨画廊,北京;2015山外山,香港艺穗会,香港;2014之间,北京芳草地画廊,北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