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Thaddaeus Rooac 画廊参展2025年第三届ART SG新加坡艺博会。Thaddaeus Rooac 画廊自艺博会首届开始参展,今年是第三届。
参展时间:2025年1月16日—19日
展位:BB04
参展艺术家:
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罗伯特·劳森伯格 《首届国际亚洲电影节原创海报》, 1989年 纸本丙烯 126.7 x 92.7 厘米 (49.8 x 36.5英寸)
罗伯特·劳森伯格在其作品《首届国际亚洲电影节原创海报》(1989年)中,通过两幅重叠 的丝网版画,巧妙地赋予作品电影般的质感。在旅行中,亚洲文化深刻地启发了他。他在海 报 中 印 制 了 一 幅 老 虎 的 插 图 — — 在 佛 教 文 化 中 ,老 虎 象 征 着 力 量 与 勇 敢 ;此 外 ,还 包 括 一 组作为东南亚常见植物的睡莲图案。焦粉色的丙烯颜料姿势笔触覆盖在丝网印刷的睡莲 图案上,这些机械制造的图像呈现出冷热与红蓝的强烈对比,并呈现了手工创作的痕迹。
值此艺术家百年诞辰之际,香港M+博物馆将于2025年11月举办一场大型展览,展出劳森 伯格在亚洲创作的部分作品,全面呈现他在亚洲的艺术探索与文化交流。
乔治·巴塞利兹 (Georg Baselitz)
乔治·巴塞利兹《路易斯、莉洛、弗兰茨和约翰内斯》, 2010年 布面油画 270 x 207 厘米 (106.3 x 81.5英寸)
乔治·巴塞利兹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不仅发展出独特的艺 术语言,还为战后德国艺术塑造了独特的身份。巴塞利兹借鉴艺术史,同时自我指 涉地反思其广博的创作体系,以重新审视传统,并挑战既有界限,由此在其艺术生 涯中引发了多次风格上的变革。
奥托·迪克斯的《艺术家的父母II》(1924年)长期以来为巴塞利兹提供了创作框 架,这类双人坐姿肖像成为他作品中的反复出现的主题。2010年的作品《路易丝、 莉洛、弗朗茨与约翰内斯》将迪克斯父母的名字与巴塞利兹双亲的名字交织在一 起。在这件高度具表现力的、抽象化且倒置的再创作中,巴塞利兹让人物摆脱了迪 克斯作品中锐利观察所带来的朴实而居家的写实主义。对于巴塞利兹来说,倒置整 个构图使他得以清空作品内容中的形式,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游走,并彻底革新了绘 画的可能性。
琼·斯奈德 (Joan Snyder)
琼·斯奈德《大玫瑰》, 2024年 亚麻布上油彩、丙烯、纸浆、干花和玫瑰花蕾 81.28 x 81.28 厘米 (32 x 32英寸)
六十年来,琼·斯奈德重新构想了抽象艺术的叙事潜力,她创立了一套个人化的主题语汇,并提出了“女性感知”的概念,同时在当代美国绘画中开辟了新的领域。玫瑰是斯 奈德作品中重要且反复出现的主题,她在诗意散文《亚玫瑰》中写道,玫瑰常常暗示 着某种秘密。《大玫瑰》(2024年)的画布是斯奈德作品中花朵生长的沃土,纸糊的 质感与真实的玫瑰花瓣交织,呈现出花朵在画布上绽放的效果。厚重的浮雕花朵与 几笔大笔触对话,勾起人们对她在20世纪70年代广受推崇的“笔触画”系列的回忆。
玛莎·琼沃斯 (Martha Jungwirth)
玛莎·琼沃斯《无题,选自“新冠日记”系列》,2021年 纸板油画 44.5 x 49.5 厘米 (17.52 x 19.49 英寸)
玛莎·琼沃斯将包括《无题,选自“新冠日记”系列》(2021年)在内的这一系列作品, 视为她在新冠疫情期间的个人经历与情感日记,既有意识层面的记录,也有潜意识的 流露。在这段隔离时期,艺术家与绘画的亲密关系愈发加深,促使她创作出迄今为止 最为私密的作品。这件《无题》作品体现了她对绘画的直觉式探索,交织的笔触与手 指印记在宽阔的空白画面上找到平衡,因为对琼沃斯而言,留白与色彩同样重要。
琼沃斯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将于2025年2月1日至4月13日在龙美术馆举办。
托尼·克拉格 (Tony Cragg)
托尼·克拉格 《事件(单独)》,2023年 不锈钢,72 公斤 125 x 35 x 53 厘米 (49.21 x 13.78 x 20.87 英寸)
“我经常感兴趣的,是表象之下的实质。事物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承载着材质 的形态和外观?我遵循那些形状,决定保持开放。”
——托尼·克拉格
汤姆·萨克斯 (Tom Sachs)
“我们哀叹灵性在资本主义环境中的消亡, 赞叹茶的谦逊、富足与灵性之完整。”
——汤姆·萨克斯
汤姆·萨克斯不懈创新、颠覆传统。他将自己标志性的拼贴技术应用于陶艺,力臻 完美创作出日式茶碗--一种日本传统茶道器具。他师从金继大师学习,创作了一 系列的陶艺作品,包括以他自己的金釉方法修复、印上美国太空总署(NASA)标 记的《天使》(2021年)。
汤姆·萨克斯 《F4幻影(嚣张)》,2014年 胶合板上的合成聚合物涂料 94.9 x 149.9 厘米 (37.375 x 59 英寸)
《F4幻影(嚣张)》取名自F-4EJ改幻影II型(F- 4EJ Kai Phantom II)战斗机, 为20世纪末美国战斗轰炸机的日本改良版。萨克斯除了签名,还用日文手写了”超 级幻影”(super phantom)。
大卫·萨利 (David Salle)
大卫·萨利 《新田园一、二、三》,2024年 亚麻布上油彩、丙烯和木炭 147.3 x 198.1 厘米 (58 x 78 英寸)
《新田园 1、2、3》(2024年)是大卫·萨利与人工智能算法合作创作的作品,他将 自 己 的 《 田 园 绘 画 系 列 》( 2 0 0 0 – 2 0 0 2 ) 作 为 原 材 料 输 入 算 法 , 生 成 了 与 流 行 文 化 广泛词汇相融合的图像。这些交织的图像形成了一种既让人联想到波普艺术、超现 实主义,又带有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构图。在这一新系列中,萨利通过探索技术的 生成性可能性,创造出了比以往更复杂、更生动的图像组合,这些组合始终通过画 家的亲手创作得以统一。
亚历克斯·卡茨 (Alex Katz)
亚历克斯·卡茨 《紫色分裂 6》,2022年 亚麻布油画 153.2 x 153.2 厘米 (60.31 x 60.31 英寸)
《紫色分裂 6》(2022)是亚历克斯·卡茨“分裂”系列画作中的一幅。他借鉴了电影 蒙太奇的手法,持续创新,使其对人物特写裁剪展现了一种持久的电影般质感。在这 幅作品中,图像的双重呈现再次出现,这是他早期职业生涯中使用过的一种形式手 法。模特面部的双向分割则呼应了立体主义的视觉表现手法,特别是毕加索1937年 的《朵拉·玛尔的肖像》。卡茨曾在其2012年自传《虚构的符号》中对这幅画表达了 钦佩之情。在《紫色分裂 6》中,他捕捉了一个瞬间,这种鲜明的时间统一性可以被 看作“当下的即时性”。
罗伯特·隆戈 (Robert Longo)
罗伯特·隆戈 《无题(花园里,阿卡迪亚的牧人)》,2009年 纸上炭笔 180 x 311 厘米 (70.87 x 122.44英寸)
罗伯特·隆戈的作品《无题(花园里,阿卡迪亚的牧人)》(2009)体现了他对环境问 题长期以来的关注,旨在引导观者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凭借对明暗对比的熟 练运用,隆戈描绘了一片朦胧的林景,阳光透过树木洒下戏剧性的光束,展现出 光与暗的迷人交织。他将自己的绘画过程比作雕塑,并表示:“使绘画栩栩如生 的方式,是通过擦拭,从而将图像‘雕刻’出来。”
阿尔瓦罗·巴林顿 (Alvaro Barrington)
阿尔瓦罗·巴林顿《诺丁山嘉年华 2024/红树林日落(Y1)》,2024年 粗麻布上丙烯和闪粉 161 x 186 厘米 (63.39 x 73.23 英寸)
“嘉年华是世界上最完整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就像在一 座宏大的教堂里举行盛大的周日礼拜一样。”
——阿尔瓦罗·巴林顿
阿尔瓦罗·巴林顿的作品《诺丁山嘉年华 2024/红树林日落 (Y1)》是为 2024 年伦 敦诺丁山狂欢节游行花车的外部装饰创作的众多画作之一。这幅作品以风格化的日 落呈现加勒比地区斑斓的色彩,灵感源自巴林顿青年时期在格林纳达所见的风景与 地貌。在创作中,巴林顿常以粗麻布作为画布,这种材料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历史 的浓厚兴趣和对艺术史的深刻理解,也蕴含了多重象征意义:既借鉴了“可可生产中 使用的麻布袋”,又呼应了贫穷艺术运动(Arte Povera)以及常在麻布上作画的保 罗·高更(Paul Gauguin)。
特雷莎·潘高夫斯卡 (Teresa Pągowska)
特雷莎·潘高夫斯卡《独自一人,选自“魔法人物”系列》,1977-1990年 布面油彩、丙烯和蛋彩画 145 x 135 厘米 (57.09 x 53.15 英寸)
特蕾莎·潘高夫斯卡是战后波兰重要的艺术家,她受过色彩主义训练,以描绘女 性形象的半抽象梦幻构图而闻名。在她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是重新想象、解构 和变形的起点。作品《独自一人》(1977)选自潘高夫斯卡著名的“魔法人物”系 列,展现了一个从抽象色域中浮现的发光躯体,并伴随着一团荧光粉色的云, 展示一种变形的过程。这种变形状态通过人物的双腿得到暗示,其形态让人联 想到鹿蹄的特征。
李昢 (Lee Bul)
李昢《遗失 CLXIX》,2021年 珍珠母贝,木板丙烯,不锈钢框架 226 x 163 x 6.5 厘米 (88.98 x 64.17 x 2.56 英寸)
《遗失》系列作品通过直面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缺陷,将潜藏的黑暗转化为深刻 的感染力与力量。李昢将她的创作方法形容为一种“混合与积累的过程,仿佛一场考 古挖掘”。每幅画的完成大约需要两个月时间。她将多种色调的丙烯颜料与珍珠母碎 片混合,分层涂抹在放置于地面的木板上。颜料干燥后,再用砂纸对表面进行打磨,以 呈现类似大理石的效果。在这一系列中,李昢不再为作品设定固定的悬挂方向,而是 将“决定权交给每一位观者”。
李康昭 (Lee Kang-So)
李康昭《风吹-240023》,2024年 布面丙烯 117 x 91 厘米 (46.06 x 35.83 英寸)
李康昭极具创新性的艺术实践对韩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 品《风吹-240023》(2024)在延续其标志性书法笔触的同时,展现了对色彩的 自信运用。艺术家表示:“我正在......挑战自己,毫无保留地使用我想要的色彩。”
李康昭的大型个人作品展正在韩国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展出,展览将 持续至2025年4月13日。
欧文·沃姆 (Erwin Wurm)
欧文·沃姆《冰雪敞篷车 (深绿)》,2022年 穆拉诺玻璃 16 x 50 x 27 厘米 (6.3 x 19.69 x 10.63 英寸) Ed. 1 of 3 + 2 AP
“可以说,增重或减重本身就是一种雕塑创作。像增重或减重这样平凡的事物的荒 诞性对我来说非常有趣。所以,这也是我将这两种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原因——汽车 的技术系统与身体的生物学系统。”
——欧文·沃姆
在欧文·沃姆的作品《冰雪敞篷车(深绿)》中,汽车的体积在被夸大与缩小之间交替, 尤以其采用穆拉诺玻璃的材质得到了强调。
奥利弗·比尔 (Oliver Beer)
奥利弗·比尔《重组(钢琴,取材自毕加索/委拉斯开兹)》,2023年 干花、人造指甲、钢琴槌、缎带蝴蝶结、珍珠母、金色指甲尖、珍珠项链、珠宝、《曼努埃拉·冈萨雷斯·贝拉斯克斯,弹钢琴》的印刷版 (由萨卡里亚斯·冈萨雷斯·贝拉斯克斯创作)、彩色铅笔、画笔、旧钟表机制、红色布料、陶瓷狗、音乐盒零件、弗朗西斯·普朗克创 作的《画家的工作》中《巴勃罗·毕加索》乐谱;树脂、黑色颜料。 90 x 70 厘米 (35.43 x 27.55 英寸)
奥利弗·比尔的黑色“二维雕塑”是他的最新创作,挑战了人们对空间、声音和物质性 的认知。比尔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度切割各种物品,并将这些碎片嵌入树脂中。在作 品《重组(钢琴,致毕加索/委拉斯开兹)》中,可隐约看到一段乐谱:一份题为《巴勃 罗·毕加索》的乐谱,出自1956年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创作的《画家 的工作》(Le Travail du Peintre)。作品中还突出显示了一幅萨卡里亚斯·冈萨雷斯· 委拉斯开兹(Zacarías González Velázquez)画作的碎片印刷图,碎片中的图像描 绘了一位小女孩在弹钢琴。通过将这些形态汇聚在同一平面上,比尔创造了一种“物理 立体主义”,在其中观者可以同时感知到多个视角。
奥利弗·比尔(Oliver Beer)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两部分展览的第二部分, 将于2025年4月11日至7月13日展出。
2025年新加坡艺博会“策展影片”板块——与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联合呈现
“构建风景” (Constructing Landscapes)
《无所-无时-无形》(Without Time, Without Place, Without Body)
沃尔夫冈·莱布 (Wolfgang Laib), 2019—2021年
放映于:2025年1月17日,艺术科学电影院,4层
这部影片由佛罗伦萨二十世纪博物馆(Museo Novecento) 委托制作,MUS.E出品,拍摄于影片同名展览期间。该展览由塞尔吉奥·里萨利蒂(Sergio Risaliti)策展,展览涉及了许多具有非凡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场所,如圣马可博物馆、三王礼拜 堂、鲁切莱伊礼拜堂和帕齐礼拜堂,影片在艺术的可见性与精 神的隐形之间展开了一种关系,连接了文艺复兴的宏伟与当代艺术研究。
《不是我:与诺特·维塔尔的旅程》(Not Me: A Journey with Not Vital)
帕斯卡尔·霍夫曼执导,2020年
放映于:2025年1月17日,艺术科学电影院,4层
这部影像散文带领我们深入了解瑞士当代艺术家诺特·维塔尔 (Not Vital)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创作表达。导演帕斯卡尔·霍 夫曼追溯了这位永不停歇的国际主义者的驱动力,并在维塔 尔作品中的主题、他的童年梦想以及他生活过的几个重要地 点之间建立了对话,这些地方包括北京、巴塔哥尼亚、尼日 尔、他位于格里松的“故乡”森特村,以及纽约。
“声音与低语” (Voices and Whispers)
《征服威尼斯》(Taking Venice)
一部关于罗伯特·劳森伯格生平的纪录片,2023年
放映于:2025年1月18日,艺术科学电影院,4层
在冷战达到高潮时,美国政府决心通过文化与共产主义作斗 争。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展览——威尼斯双年展,成为 了1964年美国文化对抗的试验场。华盛顿内部人士、肯尼迪家族朋友爱丽丝·丹尼(Alice Denney)推荐了艾伦·所罗门 (Alan Solomon),这位富有雄心的策展人在前卫艺术领域 引起了广泛关注,负责策划美国展览。与纽约著名艺术经销 商利奥·卡斯特利(Leo Castelli)携手,他们开始了一项大 胆的计划,旨在让罗伯特·劳森伯格赢得威尼斯双年展的最高 奖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