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专访杨茂源:用光的温度体会现代人的一种感受

  雅昌艺术网(孟玉芳)【导语】2012年11月17日下午16:00,由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徐钢担任策展人的杨茂源绘画展“光温”在品画廊开幕。展览呈现了艺术家13件最新绘画作品,包括《佛像》、《影》、《维纳斯》和《北京天空》等系列。这些作品源于杨茂源独特的创作方式:通过对光温的测量与记录画出时间的颜色。

艺术家杨茂源

  在世界艺术史上杨茂源大概是第一个把光作为一种材料作画的艺术家,他把光转换成一个像油画颜料、像画布这样的媒介的东西,他测量光的温度,光的温度跟色谱对照变成颜色,之后用这个再作画,用时间、光、温度来作画,无形的东西变成一种有形的作画题材。

  90年代艺术家曾有一段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楼兰古城的经历,这段经历曾引发了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度探索,并通过实验性的创作不断尝试将时间变得可见。“光温”展出作品即是艺术家早年经历和现实生活的体悟,从历史、时空、到个人体验、现实生活。

杨茂源作品

  灵感来源:沙漠里对“光”和“时间”的体悟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 “光温”系列作品是您早年在沙漠中的经历获得的灵感,能否讲下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对您创作的影响?

  杨茂源:我一直对我的“感觉”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因为在沙漠里边旅行会经常碰到头顶烈日,晒得人奄奄一息的时候,对于光产生一种幻觉,那个时候我就对光有很强烈的感觉。再加上我拍纪录片,老接触到胶片,测量色温,我就知道光有另外一种形态,我对一个事物不同的表现形态很感兴趣,所以那个时候我对光产生一种兴趣,后来我一直测量光的温度。每天早晨光一出来拿仪器、测温表,一直到太阳落山,有很多的数据,比如北京的天气,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里边反映出来。这是我们的现实,我们的光就是这样,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这种工作持续了差不多将近三年,这里边有一件作品是08年,那个时候我对此做了一些记录。这次展览主要是根据那个时候的工作转换出来的一些跟图像有关的绘画。

  雅昌艺术网:您去沙漠是什么时候?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到要做一系列这样的作品?

  杨茂源:93年-95年期间。工作原因,拍纪录片,拍一个考古的纪录片,跟“丝绸之路”有关的。

  当时只是对这个概念感兴趣,比如对时间的概念,也是那个时候产生的,比如你在旷野上,周围360度都是地平线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到太阳落山不一样,就像在一个表的轮盘上面,那个时候“时间”对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事情。我们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空里边,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看到银河在这边,你看很多星星,因为我不喜欢睡在账篷里边,第一层星星越看越越亮,过一会儿第一层看不到了,发现星星后边还有一层星星,感觉天体是无限的,银河在这边,等你早晨起来银河跑到那边了,是这样一个大的时空转换。所以那个时候对于时间的概念印象特别深刻,还有就是在那个地方体悟到很多东西,后来我发现很多哲学家或者是诗人喜欢体会,喜欢去沙漠做这种体验,包括一些圣人,都是在那个地区,后来我觉得人可能是在这个地区就能体会那样的东西,没有别的,除了你呼吸的气息的声音,再就是天体的东西,那个是对我的感触特别大的,所以那个时候对于几个概念感兴趣是那个时候引发的。

  雅昌艺术网:“光温”系列作品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

  杨茂源:07-08年,有意地用这种方法,开始只是记录,我觉得这个东西就跟分秒一样,随时流逝,很有意思,记录光的痕迹、光的温度。以前也做过一个在室内,比如在工作室里边有一束光,从另外一角进来了,一会儿中午铺满了房间,太阳落山光从你的房间离开,我觉得它是有生命或者是有特殊形态的一个东西,就把光的痕迹一点点描绘下来,把温度转换成颜色,因为有一个光谱,形成一个跟时间、时空、温度有关的东西。

  相关链接:

  茂源“光温”绘画展 测量时间的温度

 

杨茂源作品

  佛像不仅是历史的感受,更是当下人们的精神药方

  雅昌艺术网:这批作品中还有佛像的出现,这个元素是怎样进入您的作品当中的?

  杨茂源:佛像,一个是在那种地区,比如敦煌可能会涉及到这样的东西,在旷野外经常会发现的人造像,这种造像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有一种历史的感受,而且对我们当下,我特别观察一些老百姓对于烧香特别热衷,各种阶层的人,比如做生意的人,在官场上的人,都对佛本身有一种兴趣,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都会感兴趣,因为他像一剂药一样,这个东西是回避不了的。

  雅昌艺术网:在您这个系列作品中时间和佛像的关系在作品的思想上是怎样体现的?

  杨茂源:这个作品就是光的温度和造像的关系,这里边有一个大家很熟悉、很容易解读的联系,这个会特别简单,特别简洁,所有的人都知道光对于佛是一个什么东西,包括我们对于光,所有的东西对光都有这样一种关系。

  雅昌艺术网:关于《佛像》的面目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处理?

  杨茂源:这个佛像是在米兰出土的“丝绸之路”有一个很有名的古城米兰古城,斯坦因带走的,当时我看了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这个情结我藏了十多年,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没有见过佛有这样具有一种人性的表情同时又很饱满,我说不出来,我觉得这个很感人。还有一幅上面的佛像是残的,被风沙打磨,五官都残缺了。

 

杨茂源作品

  用光的温度体会现代人的一种感受

  雅昌艺术网: 展览除了《佛像》这样比较具有历史感的作品,还有一些体现着现代人的情感?

  杨茂源:今天的展览就是呈现一种温度,选择了这几件作品,我喜欢体会一个艺术家工作状态带着体温,有情绪、有疾病,就像我们现在每天走路、工作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我通过用光的温度体会现代人的一种感受。

  雅昌艺术网:比如作品中出现的“尖叫”,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情绪的一个发泄,是艺术家的现实感受?

  杨茂源:对,“尖叫”在菜市场都可以买得到,去超市都可以买得到,因为这里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太刺激了,特别考验人性,比如早晨上班看到车,看到那个状况我就会尖叫,因为我们现在会体会到很丰富的东西,人不一定马上接受得了,可能没有时间思考这种问题,只能考虑我多睡五分钟,乘车路线怎么会更好一点什么,没有大脑。

  雅昌艺术网:被生活所累。

  杨茂源:没有脑袋,这个展览我希望通过温度提示大家天气冷了、阳光好的时候你会很幸福,是这样的一个观念。

  雅昌艺术网:“对光的温度进行测量然后转换成画面”这种创作形式成为您的一个媒介,您会用它来表现您想表达的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想,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些题材上?

  杨茂源:有可能,因为我工作不太喜欢做一个很长远的计划,跟经历有关系,跟人的境遇有关系,人有的时候很颓废,我可能就做得很暗、很晦涩,人高兴了就不一样了,艺术应该传达人带温度的东西,生病了就是生病了,就像每个人,我跟大家沟通、交流,我们都是在这样一个阳光底下去体会各种不同的东西。

作者:孟玉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