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人物题记】冬日午后的艳阳斜斜地射进临街的客厅,照在女画家兰子那张名为《静物》的水彩画上,薄而透亮的光影与画面上那些瓶子的晶莹剔透、阳光的明亮清澈融为一体,在冬日的寒流下显出耀眼的光泽和淡淡的暖意。兰子灿烂的笑容穿透了宁静的空间,荡漾着一种生活随心的惬意,她梦想着,一直能象现在这样,做一个纯粹的画家,并且能够环游世界,体验人生的精彩。
今年5月6日,移民到蒙特利尔仅一年多的女画家兰子要在蒙特利尔的Galerie Laliberte
画廊举办她的首次个人画展。虽然这次画展因为种种原因一拖再拖,但兰子想,毕竟还是会等到那一天。这些日子,兰子一次又一次把精心挑选出的画作一件件展开、审视、再收藏起来,当她的手触过那些自己用心勾画出的线条、用灵感调配出的颜色时,每一幅画都能把她带回那些曾经经历过的与画为伴的难忘岁月。
小女生傲然走进艺术学府
兰子1981年考进著名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时年仅十七岁,而这时的她因为健康的原因辍学在家、离开学校校门已经约四五年了。初一的时候,兰子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在家休养,靠着父亲的指导,自学了中学课本以及古文诗词,同时,她也深深地爱上绘画,在没有压力、没有重负的安宁环境下学画,挥洒着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艺术天份。
1980年,兰子第一次萌生考艺术院校的想法,没想到初试刚过,就因为突发疾病而不得不半途而废;第二年,志在必得的兰子准备充分,同时报考了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和中央美术学院,连中三元,特别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考试中,兰子超常发挥,用她对艺术感悟的灵性、对颜色、造型的敏锐把握,征服了挑剔的考官。在老师、父亲的参谋下,曾经一心想着去鲁美与画友们做伴的兰子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哈尔滨,独自去遥远的北京求学,去圆她人生中第一个梦想——学习最好的绘画技巧,做个真正的画家。
回想这一段特别顺利的考试经历,兰子觉得,她比那些在学画路上久经考场而不
过的画友们要幸运得多,而当在美院任教多年后,她才认识到,虽然自己当时的技巧和功底还显稚嫩,但却在运笔之间,让老师们看到了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所具备的特殊气质、品味、悟性和潜能,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幸运者的画作能在百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1981年,中央美院在全国百多名报考者中,一共只招入27人,而兰子所在的连环画专业仅有6人,其中包括目前在蒙特利尔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工作的导演王水泊。兰子笑着回忆说,初入美院的她实在有些懵懂,也许是离开校园久了,也许是对自己一考中的的壮举非常骄傲,也许是对自己与生俱来的艺术天份十分满意.....在班里那些已经工作过多年、学习自觉认真的老大哥们忙着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画室辛苦做画的时候,这个班上年龄最小的小女生茫然不知所措,直到在美院熏陶了两年,兰子才突然醒悟学习的真谛,学会了在看似松闲的学校里积极学习的态度,在美院浓厚的艺术氛围里,她汲取着无尽的艺术泉源,加上艺术的灵性,绘画技巧也大有提高。
1985年,兰子以出色的成绩从美院毕业,她的毕业作品也在毕业展上赢得好评,并意外地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还没有来得及安顿自己在北京的家,兰子就随着当年教委倡导和组织的“讲师团”,远赴河南开封的一个小县城里下乡教了一年书。这是兰子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那一年间,她要向比她大出许多的农村基层教师教授美术史和绘画技巧,她要往返于北京与开封之间,寻找教材、幻灯资料、参考资料。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她真正学会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女画家经历多彩艺术人生
兰子在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教了十四年书,兰子总是说,其实她并不太适合教书。众所周知,少年得志的艺术院校学生桀傲不训、离经叛道,总想走出自我独特的风格;而美院又矢志不渝地要用最传统的绘画技艺灌输学生,这其中教与学的矛盾要靠兰子这样的老师去调和,兰子觉得累。她是一个随性的人,喜欢安静而自在的生活,醉心于在没有颜色的画布上泼洒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灵性,在自己调和出的斑斓中得到满足。
这些年来,兰子在繁忙的教学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做画。她的作品相继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油画展、插图艺术展等全国性艺术大展。1990,兰子与北京另外七名知名女画家共同举办了轰动一时的“八女画家画展”,所有参展作品都以女性为主题,女画家用她们独有的、细腻的艺术感觉、从女性的角度去描摹她们眼中的世界、注解她们心灵的感悟。兰子在这次画展中,用浓烈的颜色、田园的风情描绘出一片理想中的“女儿国”盛景。
四年后,恰逢“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八女画家画展”又被做为向世妇会献礼的展览,重新集结布展。兰子说,没有想到仅仅四年,八位才情横溢的女画家都有了较大变化,作品的主题从关注女性自身发展拓展到了从女性角度看待社会问题。因为有了世妇会的背景,这次画展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说起来,兰子是个涉猎很广的画家,在她的作品中,有清雅细腻的素描、有明快透着质感的水彩画、有纯朴浓烈的油画,而其中还有三件造型别致生动的陶艺作品,又勾起了兰子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1996年,兰子突然觉得绘画不是一种理想的艺术表现手段,她突发奇想地与一个朋友来到河北邯郸的彭城县里,学做陶艺。她没能预料到的是,这是她所能体验过的艺术道路上最辛酸、最艰难的三个月。看似普通的陶泥有着十分捉摸不透的属性,她一共做了十几件作品,最后却只有三件作品成功出窑,而其它的辛苦之作不是碎在了去窑厂的半路,就是炸在了窑里。每件陶艺作品,兰子都要花上二十多天,她延续了她曾经出版过的一组素描中的女性主题,用牛仔服、女性的内衣等来表现女性的生活,为了用陶泥做出逼真的牛仔服,她连着几天不能睡觉,在泥性很好的时候,将陶泥搓成极细的线做成滚边镶嵌在作品上;一点一点地抠出衣服的皱折;一路小心、敬如上宾地捧到窑里,再巴巴地守着窑,盼望着自己心血结晶的问世。她哭过、恼过、心痛过、失望过、还因为缺觉睡得太沉被热水袋烫过,世事也常常不能如愿,当她好不容易几天几夜不睡觉做出一件出色的成品,却常常坏在送窑烧制的途中、或者在烧窑时的一片噼啪声中被溅得粉碎……兰子的眼里有些晶莹,似乎又想起自己那些永远没能面世的心血之作。兰子唯一出炉成型的三件成品问世后被文化部选中,参加了中国第一届陶艺展,后来在世界各国的中国使馆的巡回展中不知被哪个使馆收藏了。兰子有些意犹未尽地说,如果有条件,我还想去做陶艺,还想找回我没有完成的作品。
兰子坦承,因为市场大,国内的字画市场比较好,她的画作从来都不愁没人相中。但是在一片忙乱中,她仍然感觉到了文化的危机,感到一个艺术家不能自由发挥的压抑。她向往着改变自己的生活,能在安静的氛围中做一名职业画家。与兰子同届毕业的27名同学,悉数都去了国外,遍布世界各地,兰子几乎成了他们当中最后一个出国的画家。
新移民蒙特利尔开拓天地
兰子说她很幸运,办了一年的加拿大移民就顺利拿到了移民纸。在来加拿大之前,兰子应朋友之邀先取道去了非洲的津巴布韦。
在国内,兰子一直以画油画为主,但因为考虑到出国,笨重的油画没法携带。在津巴布韦这片神奇的、还未经现代化开发的辽阔土地上,兰子找到许多自然原始、不经人工修饰的创作素材,她开始尝试用水彩做画,没想到,她对色彩调配的敏感、透明度的细腻把握等,使她的才华在水彩画创作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兰子在当地教画时认识了一位画廊经纪人,并参加了画廊组织的两次画展,她的画作得到当地人的青睐,甚至在她来到加拿大后,经纪人还发来邮件,表达了当地一位观众希望收藏兰子画作的愿望,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画得这么出色、生动的水彩画作品。
1999年4月,兰子终于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蒙特利尔,开始人生的另一段崭新旅程。
对于加拿大,兰子曾经梦想过它的自由天地、洁净的空气、单纯的人际交往、宁静的生活空间……现在看来,都一一与她的愿望所吻合;而兰子最高兴的是,在加拿大,她终于实现了做职业画家的梦想。
兰子说,多年以来,她一直醉心于那种笔墨与画纸磨擦时产生的微妙质感,她喜欢在一无所有的空间描绘精彩的瞬间。而在加拿大,兰子也真正开始了从一无所有描绘新的生活天地的探索。
凭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兰子满可以在蒙特利尔这个艺术之都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而兰子说,她更珍惜现在这种能全心全意做画的自由空间。她靠着教一些学生绘画维持简单的生活,而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创作上。去年十月,兰子曾经与其他一些中国画家一起,在唐人街的PlaceGuy-Fabreu举办过一个联合画展,因为巧合,她放在Sherbrooke一家画廊的作品被刚刚成立的GalerieLaliberte画廊看中,她也有了向更多的加拿大人全面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
在即将举行的个人画展中,兰子将展出她的二十幅水彩画作品,其中包括静物、以非洲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生命系列,以及蒙特利尔风景等。兰子自豪地说,她相信自己在水彩画创作上的表现技巧目前不逊于魁北克本地的画家,因此,这次选择展出的作品,她特别挑选了一些平常不为人所重视的景物,而她也就是要在这些原本看似并不起眼的素材中,挖掘全新的视点,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细致的描画来诠释生活的灿烂和美丽存在于许多不经意的平凡中。
说到这些,兰子显得自信而坚定,她说,不知为什么,当她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准备开画展时,她似乎已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是一个画家,在她的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作为中国人、要为中国画家争气的民族自尊,她就是想用自己的画作来震撼那些金发碧眼的加拿大同行和观众,让他们在一个普通的中国画家面前折服。
兰子明天的世界会很美
虽然有那份自信和从容,随着画展的临近,兰子仍然有些许不安,也有些许茫然。这些天,她没有停止过作画,而更没有停止过对自己创作的思考。
因为来加拿大时间不长,周围接触的朋友也不多,兰子承认她对目前蒙特利尔的艺术市场还很不了解,更不知道这里观众的品味、以及自己的作品能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当然,兰子也知道,如果为了讨好西方观众,她完全可以驾轻就熟地画他们喜欢的中国古代仕女或意象怪诞的现代作品,但兰子觉得,这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件毫无意义的妥协。兰子表示,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向,未来她也许会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或者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超越,但所有这些不断的创新和改变都要基于她能够延续自己已有的画风,能够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找到理想的契入点,使自己的作品能找到一个良好的市场定位。
然而,兰子要面对的毕竟是一个陌生的国度和陌生的文化环境,在她前面的路上可能要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目前,在蒙特利尔从事绘画创作的华裔画家并不多,其中的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他们面对的是艺术欣赏水平较高的魁北克观众;而本地不多的中国人中能够欣赏并收藏中国画家作品的很少。兰子说,现在,她的画、她的绘画技巧肯定是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但当一些加拿大买主看上她的画时,他们往往在为这幅画叫好的同时,也关心着有关画家的身世:她是加拿大人吗?她入籍了吗?……就人为的因素来说,他们不可能无私地站在艺术角度评判一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含着隐性歧视,从这一点上来说,兰子无可奈何,她只能用更好的作品、更完美的表现来征服观众的心。
因为美院多年的传统教育,兰子的血液中已经积淀了那种对美、对艺术最朴实的追求。对于现代艺术,兰子说,她暂时不能认同和产生共鸣;兰子认为,虽然现代科技已经发达到能够用电脑作画,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绘画艺术会被机器的运作所取代,笔墨与画布交触时,渗透着画家不同的心境、情感和力度,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那样,世界上也永远不可能有两幅完全相同的画作,这种随性的描摹、最原始的劳作、非程序化的表现,也正是画家们乐此不疲追求的精神满足和情感渲泄。
但是,在陌生的国度里做一个职业画家,兰子深知未来的路可能并不平坦。蒙特利尔目前从事职业绘画创作的华裔画家只有十几位,其中也仅有两三位可以说已经打开了市场,作品被加拿大人接受。兰子还不能预言她的未来,她觉得自己英语水平的限制,要想广泛宣传自己的作品还有不少困难,她在用扎实的创作等待机遇。兰子说,蒙特利尔华人阶层对艺术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和支持,目前他们这些默默创作的中国艺术家们面临着既不被西方人接受,也不能被同胞理解的孤独境界,他们在文化与实用的夹缝中寻求着突破的机会。
兰子说,现在的生活很平淡,虽然没有国内扑面而来的挣钱机会,但是她喜欢这种宁静,享受这种详和,她畅想着明天,她的世界因为有画、因为有明净的天空、因为有蓝天和绿草,一切都会很美!
【后记:结束采访时,已是夕阳西下,灿烂而浓烈的余辉映照着兰子依然架在画架上的那幅《静物》,原本清洌的线条和色彩在夕阳下散发出暖意,就象是兰子清澈的笑颜,在这个就要迎来春天的冬日,充满了世间无忧的快乐和向往的美好!】
张戎 撰稿
作者:张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