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长江商报消息蝴蝶,美丽脆弱的代表,它集脆弱与坚强于一身。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青年画家李碧红笔下的蝴蝶,跳跃的色彩、迷离的形象、自由的笔触都蕴含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让人欲罢不能。
女性画家的思维转变
在沙湖边上的小小画室里,李碧红每天都在安静的进行创作。这名38岁的美女老师在画途上并非一帆风顺。1997年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李碧红进入一家杂志社做了编辑,在接触各种文稿的过程中,让她对当下社会的人性道德、伦理情感进行了深刻思考,这使得她的绘画多了一些文学情结和女性特别的柔美。2007年,李碧红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继续她的艺术理想。
刚开始创作时,李碧红的创作对象并不是蝴蝶。
2009年,她开始把视线放在了蝴蝶上。“我关注蝴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丽,更多的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化意蕴。”李碧红说,无论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蝴蝶都代表着美丽、浪漫。
从中国化蝴蝶到写实蝴蝶
李碧红的第一个蝴蝶系列作品叫做《蝶梦》。她大胆的将中国古诗词和蝴蝶结合在一起,李煜的词,配上色彩鲜艳的蝴蝶,画面中透露出中国的元素。第二个系列是《青花蝶梦》,用中国传统的青花色彩来表现蝴蝶的进化。朦胧的都市中,蝴蝶孤傲的飞行,所展现的独立执着和坚强,正是李碧红想在画面中传达的思想。第三个系列却出乎意料的回归写实了。这套正在创作的《暴风雨中的蝴蝶》中,学校图书馆、小树林、玉兰花都成为了主要场景,如果不是她拿出原型照片,简直无法想象这些美景使来自身边的校园。
“蝴蝶翩翩,却又多么脆弱,只能存活不到一个月,一场风、一场暴雨就会夺去它的生命,但它们却从不自伤。人在生活中也会经历很多风雨,我要表达的就是这种观念、思想。”李碧红说,正如行进中的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时间体验才能成熟。这个过程本身就像蝴蝶的破茧成蝶。
昙华林传统文化的数字保护
最近李碧红忙着申请一个综合性课题,“昙华林传统文化的数字保护”。她认为,武汉这座城市有很多文化传承,并不是只有所谓的码头文化。了解越深,越觉得其中很多东西适合作画。
李碧红说,她想围绕昙华林的古老建筑进行创作,再将其制作成动画,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将昙华林的美更好地推广出去。
截至目前,她已经创作了40多幅与蝴蝶有关的作品。李碧红说,她要将其作为自己画作的代表符号延续下去。
作者:郭婷婷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