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降先生:
昨天在林先生你谈到《郭店楚简》中“天一生水”的问题,我说应该是“太一生水”。因为我研究中极少涉及哲学问题,所以对此类问题不是很经意,看过的书记忆模模糊糊,不敢强辩。回来重查资料,确实是“太一生水”。
《郭店楚简》原文如此: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请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郭店楚简》出土以后,研究者颇多,关于“太一生水”的问题多有宏论,不能一一,现将有关先秦文献列出供先生参考。
“太一”一词,见于《庄子·天下篇》: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曹础基注:“太一即是道。《老子·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个一不是一事一物得一,二十包罗万物得绝对得统一的道。”
又援引《吕氏春秋·大乐篇》: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陈鼓应注:“太一:指绝对唯一的道”。
瑾案:《吕氏春秋》明言“太一”即是“道”。曹、陈二先生所释即从此来。
又《庄子·天下篇》: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豀。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瑾案:《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为比“一”还大的一个“不可道”者,强为之名,则称“太一”,太和大是一个意思。老子的“道”贵“无”,其表象为“柔”。在关尹、老子看来,水是柔的,故有“其动若水”、“上善若水”之说。《郭店楚简》中“太一生水”的生,应作“尚”字解,“水”在这里指的不是具体的水,而是水的性质。这样,“太一生水”和关尹、老子的思想便吻合了。
予之拙见,不知降老以为如何?
另外还有许多此关于宇宙生成的说法,甚至和宗教有关的论述。我认为应以先秦的材料为主,后来的材料,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附会的,要分析。
2008.3.17
作者:姚国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