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书协研究部刘剑照来电话,说想请我为当代中青年书家写些短评,念到一些人员供我选择,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吴行。
缘由是今年春天研究部的小吕寄我一箱荣宝斋出版的《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大约有三十余人,每人一册。余于闲暇,仔细阅读,尤喜吴行。对他的行书我是由衷的赞叹,曾想有机会一定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不料有此因缘,正所谓天合人意。
我和吴行没有见过面,但对他的名字则详熟于耳。先前,刘恒兄每到太原来,都要提到吴行,然后必去三门峡去看望他。朋友的朋友,听得多了,自然引起关注。后来听学生说,吴行得了病,大难不死,更号复生子。复生另一个意思就是更生,佛家称作涅槃。我想,吴行一定是达到了涅槃境界的,不然他不会另起那样的号。
真正关注吴行的字,却是近一两年的事。虽然以前知道他在书法领域涉略很广,也多次在全国展中入展、获奖,但河南以往的总体风格多在汉隶、魏碑和王铎一脉的草书,粗狂而略显霸气,这可能是受到了晚清以来康有为碑派书风的影响,抑或是地域风格所致,所谓“中原书风”是也。不过这和我对书法的理解有些差异,故而很少留意。后来看到他的书法,完全是晋唐人的面目。他的小楷虽然也留有魏书的痕迹,但那种宁静和儒雅的风格却是南朝人的遗韵。唐初欧、虞皆出自南朝,欧宗大王,虞宗小王,用于铭石之书,多有行狎温淳之气。余尝云:铭石书到唐初是一个割断,无论从技巧,还是从意韵,魏碑和唐碑,楷法的风格完全不同。然吴行于此却有很好的结合,这正是他的妙处。他的行书是纯正的“二王”,《集王圣教》和右军翰札的风流俊秀跃然纸上,如饮甜酒。近来,他又直入宋人,以米芾小行书为基,果断而爽快,更显一份老辣。有时略参东坡书韵,则别有一番意味。可以说他的字写得非常的明白。
吴行复生后,更其室曰“般若堂”。“般若”在佛经里是大智慧的意思,智慧是明灯,也是万行。《大般若经》六百卷,处处不离行持。行不仅仅是行走,而且是一种意志,一种品格。所以,我说“吴行有行”。
吴行所书荀子《劝学》四条屏,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又遒劲儒雅,旷朗无尘,更显其帖学本色。而所书内容亦与其行持之意相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此而观吴行,不亦合乎?
作者:姚国瑾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