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哈姆雷特”:让戏剧回到本来的样子

2015-08-07 11:26

2

1

  在莎士比亚笔下,其实是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的,如果一台莎剧让你看到泾渭分明的好人与坏人,那一定是排得太烂的一部戏。当你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角色,会发现他们不过是被各自欲望与命运推着前行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故事,可能在无数世代的其他人身上发生。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个版本的《哈姆雷特》了,但这版来自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国际巡演版《哈姆雷特》,还是让我重新认识了这部已经在全世界被“老调重弹”了千万次的经典。

  一个纠结而忧郁的哈姆雷特不再是剧中的唯一主角,因为这一次的观演,我重新认识了因整个世界坍塌而心神混乱的欧菲利亚,感受到了她的痛苦与迷茫,而此前的她如同一个邻家姑娘一样单纯美好;我在舞台上看到了一个心碎的母亲,但在大部分其他版本里她都仅仅被诠释成一个僵硬、妖艳而冰冷的王后。

  环球剧院的《哈姆雷特》以一种极其质朴的表演,重新发掘了那些屡屡被删节掉的大量台词,并让你明白莎翁的每句词都不是白写的,而且明白他真的不仅仅是个剧作家,他也是个诗人,因为所有的词,是有韵律的。

  这版舞台上全场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大白光的《哈姆雷特》,如果从舞美和灯光的角度而言,或许是我看过的最“简陋”的版本,它简化到极致的舞台运用,力求回到莎剧最原始的表演状态。不仅仅是为了巡演的方便,即便是在伦敦的主场,这部戏也是在极其简单的舞台上演出。几块布拼接的背景,在舞台上被来回倒腾的几个箱子,变化方向拼接就成为城堡和床板的木条,拉过来扯过去的幕布和窗帘,都以最简单的配置在舞台上呈现出来。

  事实上,这一手段也构成了欧洲旅行剧团迄今一直沿袭的重要表演传统,你很容易在《三个黑故事》、《契诃夫短篇》、《消失的地平线》等剧目中看到这类手法的运用——不依赖巨大的舞台装置和灯光、音效,仅仅依靠好的故事和扎实的剧本、强有力的表演,就能够在舞台上实现和完成真正的戏剧。

  像一块舞台上的“活化石”一样,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版《哈姆雷特》让你看到当代戏剧在最初起源时的模样——全能型演员们在舞台上说学逗唱、弦歌起舞、台词身段,样样皆精。他们不仅需要在同一天晚上一人分饰多角,还会在不同晚上的场次里去演完全不同的角色,不同演员的诠释会令当晚的版本与前一夜有着微妙的变化,譬如这次印巴裔的哈姆雷特王子怯弱羞涩,而黑人版的哈姆雷特骄傲轻狂。每个演员赋予了角色不同的质感,也让观众像旋转万花筒一样重新更换视角去体会这一作品。

  这也让我想起丹尼·博伊尔在他导演的《弗兰肯斯坦》一剧里让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约翰·李·米勒在不同的晚上交换角色,在怪兽和创造怪兽的医生这两个角色里,演员们互换位置,深深地看到彼此,并走向对方的内心与肉体。当初觉得这是何等惊人的创举,现在才发现这不过是英国戏剧人的日常。没有过人的能力,如何去实现这种对撞与互换?而这种对撞与互换,又是如何磨炼了他们的能力与内心!

  由此也想到一直以来我对莎剧最深刻的感受在于:在莎士比亚笔下,其实是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的,如果一台莎剧让你看到泾渭分明的好人与坏人,那一定是排得太烂的一部戏。当你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角色,会发现他们不过是被各自欲望与命运推着前行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故事,可能在无数世代的其他人身上发生。所以哈姆雷特才会在临终前交待他的朋友:记得把我的故事告诉他人。

  而他人,台下的观众,自会在内心的天平中去评判台上发生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并在心中模拟下一次在人生中遇到的类似问题,该如何行动与抉择。戏剧是人生的演练室,即是此意。

  经典的普适性,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不同族群的人接受、能不能被不同时代的人接受。而这一版《哈姆雷特》,用它走遍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的雄心和壮行,证明了它的确堪称世界文学与戏剧经典的代表。当这个戏在非洲大草原与上海戏剧学院获得同样的掌声和欢呼时,戏剧终于赢回了它的骄傲,这种超越语言的语言,跨过时空,连接彼此,直指人心。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