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刘君书芬,以水墨画名世,尤以其笔墨酣畅淋漓,水韵渗化晕染,寄秀润清新于浑穆厚重的山水画令人瞩目。他在继承传统的深厚基础上既能入乎其内,更能出乎其外,为传统笔墨融入新的生机。从《家山如画》《心在空山静,智于深壑生》《只疑淳朴处,只自一山川》《小河清清》等作品中,可以领略他从深邃的传统中厚积薄发,注入当代审美精神,营建起气韵生动、真力弥满、笔致高远的清幽化境,当可视作他对于大自然山川万物的能动反映。他的这些水墨山水作品,笔墨娴熟老辣,构架开阔旷达,气势跌宕超逸,率意天真,自由洒脱,同时又有轻重缓急的显著节奏变化,具有浓郁的华滋浑厚而又疏朗空灵的山水特色,着力显现出一种深邃清幽的意境。
在刘书芬的水墨山水画中,另有一类如《婺源大有巷》《空谷幽居图》《古道遗风》等以山居村舍为主体的作品,可谓另辟蹊径,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形式构成和表现内涵,而且作品的构图布阵,无不奇崛突兀,出人意表而又合乎情理。这些作品大都从写生着手,又经过精心慎密的取舍和富于个体化的布局,突出民间村落建筑的中心位置,又在树木花草掩映下与大自然融合一体,表现出他在“经营位置”和“置陈布势”上的深厚功力,以及通过这些外在的构成形式表现出内在涌动的审美激情,二者浑然一体,形成画面生气灵动、腾跃飞扬的势能张力,充分体现出在和谐中富有变化,奇崛中深蕴情致的审美情趣,创造出的画面呈现无尽的生机和意态。
刘书芬的山水画多以水墨的纯度变化与水墨黑白的明度控制相结合,在水与墨的笔触与线条的相互渗透中,营构起意态万千的山水审美空间。但是他同样也对色彩的驾驭得心应手,有些作品中在整体水墨的画面上也部分植入色彩,达到了水墨与色彩浑然天成的和谐和单纯。如《溪光山色一归人》《峡江帆影》《群峰竞秀》等作品,即是在水墨中略施青绿,巧妙地将水墨写意与青绿淡彩兼容结合。于流云飞泉,峰峦叠翠之间,呈现出一种色泽明丽,滋润淋漓的审美旨趣,平添一份流动英发的清幽气韵。他的这类作品,以墨为主,以色为衬,墨色互偕,相得益彰,在水墨语言上频添新意,而画面也因此充溢着一股沛然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刘书芬还将其既典雅华滋又秀逸空灵的水墨风格,从宣纸“移植”到瓷板上,材质迥异,气韵如一。在《万种风情》《又见江南烟雨时》《春意江南》等作品中,那种转承启合、抑扬顿挫的笔墨线条,在光滑坚硬的瓷板上依然挥洒自如、潇洒飞动。在构图布局上奇险突兀而又自然天成,富有形式感,充满了郁然葱茏的情致,编织出一个钟灵毓秀的自然天地。在他的瓷板画中善于用“圆”的图式构成,与他圆融酣畅、韵致飘逸的笔墨线条相结合,如《吾心吾境》《松观图》《黄山图》等,产生出别具一格的审美旨趣,令人叹为观止。他以陶瓷艺术中的“新彩”,保持了他水墨作品所特有的幽婉诗情,又增添了一份瓷质的明彻光润,成为另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水墨画创作,只有在吸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视觉图式和表达方式,对传统笔墨精神进行符合当代审美的嬗变和转换,才是真正能有所创新的坚实之道。综观刘书芬的水墨画,即是以中国绘画深厚博大的传统为出发点,改造重构为新的图式和新的笔墨律动,最终达到不与人同的绘画语汇,自具手眼,自立门户。用石涛的话来说,即“一知其法,即工于化”,刘书芬得“苦瓜法门”之精髓,出手不凡,佳作迭现,在作品中融汇传统并且突显个性的创作精神一以贯之,这在当今的中国画创作语境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期待着他能不断给予我们以更大的惊喜。
著名艺术评论家
曾任上海艺术博览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组委会副秘书长
龚云表丙申春节于沪上系云书屋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