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师造化”就是以自然为师。这不仅是前人留下的创作真谛,如同“师古人”一样,也是中国画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题。所谓“师古人”不是去陷入程式化的窠臼,而是要获取前人的经验,延续传统美学的品格,“师造化”更不是去复制自然本身,而是要贯通古今,活化传统。
这里展出了韩大为、赵斌、杨振凯三位老师的佳作,都是他们近年来与学生深入自然、深入生活的写生作品,他们面对山川景物,真正做到了取之魂、得之神,阐释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初衷。
他们是艺术的践行者,更是艺术的传承者。
李岩
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2017年10月28日
韩大为
1961年生于辽宁省凌源县回族
1987年鲁迅美术学院教育系首届本科毕业
1999年7月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
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
(导师寄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系本科班请我去上素描课,几位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就有大为,一种纯朴和执着,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情面对着自然,并对艺术如饥似渴。
九十年代的几次重要画展中涌现出一批乡土油画,其中大为那辽西的土地和农民的形象牢牢地吸引了我,我在画前伫立良久。
一九九六年我退休前招的最后一位研究生就是大为。是学生,亦是挚友。我去过他辽西的家乡,也驻足过他在沈阳的画室。他的画作并不给出简单的普遍明确的意义。使人产生疑问又不能马上得到答案,他有意远离当今油画的“潮流”和那些故弄玄虚和矫揉造作。
近几年他带学生下乡写生,总是随之画些水墨画。信笔为之,倾注内心,心性与画会,得之自然。精彩之处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再细观之流露出一种内省的思考和追问。大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切入水墨,画无中西,并在诸多方向,不同层面上触及我们这个时代,紧紧地关怀着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可贵。
——赵大钧
2017年10月
(韩大为导师赵大均先生为此次展览作)
写生,所谓写,非描摹也。生,乃生发,转化,创造也。写生,是面景写心,传造化之神采,悟自然之妙造。假笔墨以传心造境。这是我对待写生的态度。
在自然面前的所观、所感、所思,最终要通过笔墨或其它材料传达出来。以自然为师,师造化,更要师己心。绝不能成为自然的传声筒。自然是个可待加工提取的原始矿藏,加减乘除任意剪裁。画家的作品不是对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复制和解释。而是超越了客观的一己之见!
面对纷繁的世界,画家的感觉、知觉、心性、思想是最终的眼睛,肉眼只不过是一个器官。如果不与善感的灵魂相联结,就会视而不见。
因为我喜欢书法,对笔墨纸砚不陌生。每每带学生写生便画点水墨。画时一任由心,心手双畅。悠然自得,不计工拙,也不计山水、人物还是花鸟,在我眼里没有分别,也不必分别,乃至于油画等等。
——韩大为 于丁酉深秋
赵斌,号大足
196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满族
1992年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
2004年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毕业
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导师寄语)
赵斌是一个谦和求知做学问的人,近日看过他去西双版纳和辽阳核伙沟的写生作品,画的生动感人。从他多年的写生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亲近大自然是自觉的,徜徉于自然中陶冶性情,获得灵感。尝试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捕捉美好的艺术形象。我认为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一位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纯真之情。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笔墨研究寓于传统继承借鉴等学习当中,尝试并锤炼与自己审美相对应的艺术语言的表达。使作品更具个性,更臻完善,更有品位。
好的写生作品与好的创作一样,艺术水准高低文野,是评价其作品的同一标准。他的写生作品清逸雅致,不失高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理论的精髓。以自然为师,艺术上不断的积累沉淀,他的艺术创作必然会有长足拓展,也一定会有更多好的作品问世。
刘东瀛
于2017年10月28日
(赵斌导师刘东瀛先生为此次展览作)
赵斌部分作品欣赏
浅谈写生
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依靠写生而获得造型基础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一种必然。但写生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不同阶段与目的的写生观为大家提供了更加自由的表现空间。
“写生”在对景写物的同时更需要艺术家对艺术品的思想加工,使作品在表现造型的同时更具内在精神。成为艺术家认识与把握世界的必要手段。
时至今日,写生更是空前的进入艺术家们的生活中。成为艺术一种最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现代科技生活的方便与快捷,为写生形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便利。中国画画家写生形式也由传统的目识心记、线性记录逐步拓展为直接落墨完成。画幅尺寸也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姑且抛开其它,就现象来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事实。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多年教学实践中考察写生的一个缩影,真实的记录了自己面对自然时的感动、敬畏与所思所想。真诚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艺术之路是一场自我的修行之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实现东坡先生的“有道有艺”之境,仍然任重而道远!
丁酉年高秋于鲁美三窗阁
——大足
杨振凯,字新沐
1972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锡伯族
1999年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毕业
2003年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课程班毕业
现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导师寄语)
万趣融其神思
李巍
中国画强调师承。振凯的人物画导师是王盛烈教授,是一位有着非常扎实的西画功底和造型能力的画家。王老对写生的重视直接影响了振凯的创作态度,也让他因为养成了写生的习惯而规避了概念化和符号化的笔墨造型误区。他的大写意,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往往都是在体现了笔墨意蕴的古雅品味与格调之外,保留了现实形象的鲜活与生动。
这里展出的作品,都是振凯带领学生写生时画的。审视这些作品,我看到了振凯这些年笔墨上的精进。更重要的是,他寄托于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内核,最终焕发为更加自由,也更具当代性的审美情怀。他在朴素的现实主义题材中,融入了中国式的浪漫主义诗情。他用富有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凸显出在艺术创作中,画家作为审美本体的独立价值。
这次展览,对振凯来说,可能算是一个时期的总结,对于我而言,则是他的艺术走向成熟的一个见证,我也因此有信心期待他更多的、洋溢着写意精神和生活真情的优秀作品。
2017年10月写于长春
(杨振凯导师李巍先生为此次展览作)
杨振凯部分作品欣
天地有生气
写生作为近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画美术教育新传统,是研究学习中国画,衔接临摹与创作的最好方式。石涛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这句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画写生的含义。
走出画室,融入新的自然环境,感受不同的地域人文,能激起我们从新思考绘画的灵感,得到不可期遇的收获,慢慢积蓄成为内心强大的力量和应对画面的本领,更能启发关于绘画理法的独特想象力。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在于如何超越单纯的物象,成为一种意象的可视语言,表达画者的个性人生意志和精神理想,这正是传统中国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珍贵的文化属性。
蒙以养正,心与造化,师法自然,意义深远。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杨振凯
2017年10月20日
策展人:张英超
主办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影像技术支持:
天杵摄影
展览时间:
2017.11.1——2017.11.5
展览地点: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