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1-21 08:24
闫晓静是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性艺术家,从中国来到加拿大求学、生活多年,新移民的身份让她具有了对自身文化背景的再思考,她将作品作为一种对群体性新身份的自我确立和认同。近年来,闫晓静利用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共有之物”作为元素,例如珍珠、松针、灵芝等材料,希望创作一系列能够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被观众所理解,同时又能各自解读的作品,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第三语义场。
闫晓静是江苏人,现居多伦多,200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装饰专业,2004年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乔治布朗学院首饰专业,2007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大学雕塑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她曾两次受邀为多伦多艺术博览会创作代表该博览会的主题作品。
2018年1月19日在苏州博物馆开幕的“祥瑞——闫晓静个展”,让我们看到了闫晓静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女性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中世界观的敏锐体察。本次展览的主题“祥瑞”看似更具有神秘文化的色彩,在古代指吉祥的征兆,被中国古代传统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偶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如天现彩云,地涌灵芝,奇禽异兽出现等等。这些表达天意的偶然性现象,被认为是对人类做出符合天道顺行的行为的嘉奖。
在展览中,闫晓静用当代艺术作为媒介方式,有意为之,将自然的、具有偶然性的祥瑞用人工的方式制造和呈现出来。她借用了中国历史上对于自然解读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移花接木的进行了可视性的转化。
例如灵芝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祥瑞,服用灵芝有长生之效。在加拿大的森林中,人们同样采撷灵芝作为观赏植物。闫晓静有感于灵芝的文化属性,用雕塑翻模的手法制作了一株株青铜灵芝,在苏州博物馆的墙上蔓延开来。艺术家用青铜的恒久性寓意灵芝的长生,将昙花一现的灵物进行固化。
《灵芝》2014年,青铜,尺寸不等
其后,闫晓静还对灵芝这一材料进行延伸创作,她长期培养各种菌类灵芝,以自我繁衍的方式嵌入到作品之中。在作品《灵芝女孩》制作过程中,闫晓静将灵芝孢子埋藏进雕塑的少女人偶形模具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培育,灵芝的菌丝开始发芽,在“人”的身体上生长开来。闫晓静告诉雅昌艺术网,自己用灵芝思考生与死的关系,灵芝即可以为人带来养生的功效,同时人的身体腐朽与沉静,成为灵芝的养分,这种互相渗化,来自于土壤,也必然回归与土壤。《灵芝女孩》这种异乎寻常的半人半物的生命体,使观者陷入一种生与死,恐怖与吉祥的吊诡之中。
《灵芝女孩》2016 – 2017年,灵芝和木屑,尺寸不等
在作品《蝉之歌》中,闫晓静将数以千计的蝉蜕刷上金漆,悬吊起来,以蝉蜕做成旋转的楼梯。楼梯和桥是连接两个空间的,桥是平行的,楼梯是上下的,有连接天地人的概念。中国古人认为“蝉通三界”,蝉可以在地下生活3至17年,接着爬出来,蜕壳、飞走,再古代陪葬中会让死去的人口含玉蝉。希望能够帮助人超越轮回。
《蝉之歌》
闫晓静用数万颗大小不一的珍珠,模仿水蒸气的颗粒悬挂于空中,重组巨大的云烟之图,勾勒那些虚无缥缈的轮廓。水蒸气在大气环流中由于温度差异凝结形成的自然现象,在古代,云的形状,颜色和位置,都具有一系列深刻的寓意象征。比如彩云,华盖云,龙虎凤云,皆呈祥,可谓祥云绵绵,瑞气滔滔。对于自然偶然性所进行的象形和谐音的使用,作为一套特殊的图像方法论被广泛使用。这种根源于象形文字的思维方式,将天象和风水的符号化与概念指示的意义相互链接,也与当代艺术中观念绘画的图和意的扩充,词与物的映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灵云》
闫晓静在展览中用灵芝—云气,固体—流动,人为—自然,内在—外在,组织了一系列矛盾而又互相联系的比照。艺术家用来自于自然的日常材料,搅拌着历史、民间信仰和科学图形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视觉、味觉、记忆等不同器官,引人猜想不同年代间对宇宙和时空的认知模型。展览以女性特有的婉约幽深的隐喻,绚烂素雅的视觉,错综复杂的触碰了能量与时空,数学与维度,科学与神圣性之间的那些不解的难题。
《水-墨-石》 影像
正如策展人付晓东女士所言:在引力波记录频繁,基因密码破解,上帝粒子现身,人工智能通过图灵测试的今天,自然宇宙的神秘之处正在被一点一点的揭示,使我们对自我和身处的这个世界产生了一系列重新认知的角度。如何在今天面对“土著传统”?如何在科学的语境下重新解读神话?如何恢复自然的魅力?成为突破专门化学科性的知识系统升级之后,穿越学科壁垒,跨越古今,超越东西文化间隔的一条必经之路。
闫晓静坦言,她在移民生活之后,带着既定的文化身份、对故乡的记忆、以及新生活的融入,试图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在东方古代神话观与西方科学实证的方法论之间构建起开放、包容的对话点。
雅昌艺术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灵芝、牵牛花、蝉等一系列在东方文化中属灵、同时又存在于西方自然环境中的的作品元素的?
闫晓静:我从三四年前开始关注灵芝,年轻的时候很少想过生死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亲人和朋友不断离世,我就会意识到生和死对于人的影响,便开始关注对这方面的命题。原来我认为古人修仙、追求长生不老是一件荒谬的事,后来就开始逐渐理解这种行为和心态。我就把一件真的灵芝翻模,做成铸铜的,用材料的永恒性强调长生的概念。铸铜的灵芝表面布满绿绣,已经像年轮一样的纹路,去表现沧桑感、历史感。
后来我想对灵芝进行进一步延伸,不仅停留在材料的替换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看别人人自己种植蘑菇,就想自己是否也能种灵芝,于是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开始尝试。
先做了一个泥塑的人,再翻模变成玻璃钢的模具,将高温蒸煮后的木屑与灵芝的孢子粉,以及面包屑等营养物混合,塞入模具,灵芝孢子就开始慢慢生长,呈现白色,白色是灵芝的菌丝,当整个变白之后,就从模具当中拿出来,放在塑料大棚中,加入加湿器控制生长,就生长出灵芝出来。当灵芝生在到我需要的视觉效果时,再把它烤干,人为停止它们的生长。
《入口》这件作品也是在探讨生与死的问题。牵牛花也叫夕颜花,早晨开放,晚间凋谢,生命在一天内走完,短暂的生命代表一天的循环。我把牵牛花开放的瞬间用新的材料替换,和青铜灵芝的概念一样,捕捉了一个瞬间。把生长的瞬间变成永恒。
《入口》2017年,塑料管,纸和藤条,尺寸可变
雅昌艺术网:你运用的这些材料在加拿大当地文化中也具有通灵的色彩吗?
闫晓静:也不全是,有些也是很普通的日常物,有些则有特定的语义。加拿大也是移民国家,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办展的时候,不同的观众会告诉我,在他们文化当中的不同意思,让我觉得很有趣。所以我做作品并非只是给中国观众看,或者给外国观众看,我希望材料本身有一种包容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去解读。
当然也有一些共性的符号,例如梯子,它代表着“空间的连接”、“人生的不同阶段”、“天堂之梯”等寓意,不同文化的人都可以理解。
说起“桥”与“梯子”,它们属于连接两端的媒介,属于一种第三空间,不属于任何一方,但是他是连接他们的。与我而言,我也是处于一个第三空间,夹在两种文化之间,但是处在这一空间,你可以置身事外地去审视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我这样的移民,从乐观角度说,幸运地拥有这样的新视角。
《蝉之歌》 蝉蜕 鱼线 金漆, 2.7m X2.7m X 2.8m, 2017
雅昌艺术网:移民的文化身份是如何影响你对创作的思考的?
闫晓静:在出国前,我很喜欢外国的当代艺术,没有采用过中国传统的东西。出国之后,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一种思乡情。周围所有的人都在不经意间提醒“我是一个中国人”。被贴上身份标签之后,我就开始不知觉地质疑,个体的身份到底是谁?我到底该干什么?我同时发现我并不完全理解西方的一些理论,同样表达这个含义的时候,我要用具有中国背景、中国元素的作品去阐释,就会更理解一些。
我在国外也和说中英双语的朋友交谈,交谈中交杂着两种词汇,我发现我们在选择用中文、或者用英文词汇表达的时候,这种选择本身的无意识其实已经附会了某种含义。
所以我就慢慢地开始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词汇”。我所运用的作品材料、展陈方式都是我的“词汇”,我每天也在研究新的材料、新的方式,加入到“词汇”中。在选择材料的时候,会选择我认为熟悉的,在翻译的时候会有我的倾向的,会考虑到东方和西方都能接受的东西,例如“蝉”、“松针”、“珍珠”、“灵芝”。是大家都知道的材料,是中国和西方土地上都存在的自然物。
我将这些自然物在当代语境下重新阐述,既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的关联性,也在西方语境下同样具有符号含义。例如珍珠很有东方色彩,出现在中国人的首饰中。珍珠这件作品是从观云的行为中生发出来的,无论是中西方,人们看到云,会对云的形象产生各种联想,解读。有人觉得祥云像“假山”、像“水”,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又像飞跃的猎豹等动物,和柔美的水产生对比,所以作品以一种朦胧的构成带给观众联想。
松针也是共有的,苏州博物馆有松树,会落下松针;我在加拿大的家里也有松树。我对自然材料的运用是贯穿始终的,在本次展览中有用松针做的刺绣帘子。松树有长寿的寓意,和灵芝也有相关性在。
《灵云》局部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为什么把目光投向“祥瑞”有关的?
闫晓静:后来把作品拢到一起之后才想到这个主题,起名字的时候想找一个在学术和大众之间都可以契合的点。“祥瑞”这个词非常传统,很多中国年轻人都不用。但我们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重新创作,赋予它一种新的解读。
雅昌艺术网:你是想要把“祥瑞”等在古代具有神秘色彩的事物,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进行可视化的呈现?
闫晓静:很多天然的植物其实也是在人工控制下产生的。天降祥瑞在古代被视为一种吉兆,用来取悦统治者,但现在有很多解读知道它们也是可控的。所以我制造的祥瑞,是一种人控的偶发性,我想要人工控制下培育灵芝。
加拿大人很喜欢户外活动,喜欢远足,我们会在森林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灵芝。他们不吃灵芝、但是吃蘑菇。中国古人对自然是很敬畏的,但是现代人又不够敬畏,对自然不断破坏。我在加拿大人哪里学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回归,所以在作品中也更多地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进行解读。
闫晓静在创作中
雅昌艺术网:你的作品中探讨的人和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闫晓静:我们现代人以人为中心的解读自然。即使是保护自然,也是站在自己利益的立足点。我也在怀疑,什么是文化,哪些是需要传承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产一种文化,作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我们这一特殊群体,是在制造一种中西交融的新文化,我们是否也能传承这种属于我们的文化。
雅昌艺术网:谢谢。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房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