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三见吴子英

  在岭南画坛,早已有“狂名久说吴静山,坊间盛传吴子英”的美谈。

  笔者自诩为“美术边缘人”,一直在美术界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自然多少也听说过吴子英先生的大名。但一直以来对吴先生的认知,仅限于“江湖上的传说”,真正与其交往,还是在不久前经画友彭兆炜先生的介绍才得以实现。

  初见吴子英

  第一次见面是在笔者的工作室。子英先生远比我想象中要随和得多,初次见面,他一边主动跟我握手,一边连声说“多多指教,多多指教”。当他参观完我那些近期才自学的国画拙作后,又连声夸道:“没想到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达到如此成就,真的很了不起啊!”我被他夸得有些惊慌失措,但却对他的大度深受感动。后来他又翻阅了我的钢笔肖像画,高兴地说:“画得真好啊!有时间能不能也给我画一个?你的素描基础好,人物画我比较少画,这方面应该向你学习。”我听后实在受宠若惊,不管怎样,吴先生是我兄长,并且在当今岭南画坛已是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行内颇受好评,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但他竟当着别人的面,对我这个乳臭未干的后生晚辈给予如此肯定,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客气,均足见他是一位心胸极其宽广之人!我手头刚好有一本他的画册,便请他为我签名,他欣然答应,信笔写下:“李丛兄雅属,辛卯金秋,子英顿首。”后来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极其感动。在社交场上,一般人得到名片后很少会立即将对方的电话输入手机,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回家之后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存对方电话,如果觉得不必要,基本都将名片随处一丢了事。但当我递给吴先生一张名片时,他立即掏出手机,把我的号码和姓名记下来,并立即拨通我的电话,真诚地说道:“这是我的号码,你也记下,有时间多联系,也可以到我的工作室坐坐。”我当时感到他是真正把我当朋友,内心有惊喜又感动。

  吴子英先生给人第一印象:随和、大度、真诚。

  二见吴子英

  第二次见面,是在吴先生的工作室。那次拜访,我也带上了一幅吴先生的钢笔画肖像拙作。老实说,如果不是吴先生主动开口,我还真不敢自作主张在他面前班门弄斧,不可否认,他第一次对我的肯定,给了我十足的精神动力。吴先生接到画后,高兴地说:“太谢谢了!你真的很有心啊!画得很用心。”说完便把画藏到书房的抽屉里。接下来我们便开始品茗论道。此时我才发现,子英先生工作室的装潢都是古色古香,到处都是红木家具和文房墨宝,几杯清茶下肚,便开始东拉西扯聊起了艺术。我们先谈书法。没想到我们都一致认为,中国画虽然一直主张“以书入画”,但书法只是绘画的辅助因素,并不能百分百代替绘画。譬如有很多书法功底十分深厚的人,画起画来却很一般,甚至一点都不会画画。但绘画功底好的人,加上好的书法,就如虎添翼,更上一个层次。接着说格调。我们都认为格调是一幅画最起码的评判标准,格调高雅,哪怕技法稍微幼稚还有很多称道之处,但如果格调低下,哪怕技法再娴熟也是徒劳。再说人品。吴先生说起他当年在中国美院进修那段时间的一些导师,有褒有贬,爱憎分明,他对一些人品和画品高尚的画家称赞有加,而对一些徒有虚名者却嗤之以鼻。后来笔者一边观看吴先生作画,一边又不知不觉聊到他的父亲吴静山先生。我说:“以前听一位画家说过,吴静山老师是不太看得起岭南派的。”吴子英先生一听这话,顿时把画笔停下来,连声说:“不对不对,这句话绝对是误会了!我父亲本来就是岭南派的画家,他的老师方人定就是岭南派早期的代表画家之一,并且父亲与岭南派大师黎雄才和关山月等老师都来往甚密,怎么可能会看不起岭南派呢!”他接着又让我坐下一起品茶,一边慢慢说起家父吴静山先生的求学经历。“当然”,吴子英先生接着说:“我父亲所看不起的,应该是某些不学无术、招谣撞骗之人,绝不可能将矛头指向整个岭南画派,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朋友,我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为吴静山先生澄清事实给予正名,也算是还美术界一个正本清源。

  这一次吴子英先生给我的印象:正直、公道、爱憎分明。

  三见吴子英

  第三次与吴先生见面,是在他的画展开幕式上。那天我收到吴先生发来的邀请短信,感到万分惊奇,因为据我所知,在过去一年当中,他已经举办过两次个展了,现在又再次开个展,并且作品全是新的,可见他的用功非同一般。当我来到现场,一眼就看见站在大门口与嘉宾握手交谈的吴子英老师。他看见我来,立刻跟我握手,说道:“李丛你来了,没想到这么远你还专程过来捧场,太感谢了!快进去坐坐吧。”这次画展总共展出吴子英先生60幅山水作品,其中不乏有精品力作,前来观赏的嘉宾大多数都是在美术界卓有成就的人物,由此可以看出吴先生的艺术成就已经充分得到美术界的广泛认可。后来吴先生让礼仪小姐递给我一本画册,说道:“李丛,你今天专程过来,我应该再给你写几个字。”于是便拿起毛笔在扉页上写道:“李丛兄雅正,子英顿首。”画展结束后,他还要我留下来一起共进晚餐,我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临走时,他再次跟我握手,嘱咐我有空再到他工作室品茗论道。

  第三次见面,吴子英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勤奋、热情、细腻。

  虽然在短短数月里,笔者与吴子英先生只接触过三次而已,但其人其画却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很多艺术家都乐意在外表上下功夫,从发型到服饰都搞得不伦不类,深怕别人不知道他是艺术家。可子英先生外表却朴素得像个普通人,然而他在我眼里,其个性却是那么的突出,那么的非同寻常,我想这才是艺术家真正由内而发的独特气质吧!

  李丛,广东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广东书画艺术》杂志编辑、“藏林正居”特邀画家。

  2012.1.14

作者:李丛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