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展读罗步臻先生的大写意水墨作品,我以为无论是在企求水墨大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对于传统文脉的继承领悟上,他都开启了一种充满现代性的中国水墨大写意艺术本体形式审美的自我探索。
罗步臻先生近年来的大写意水墨创作,在其长期水墨大写意山水的笔墨探索中,既有观照客体物象于艺术形式主体表现所呈现的多面形态的养料,更有把握中国传统山水画大写意笔墨的通透挥洒和客体意象直入心境的自由。
然而,我以为罗步臻先生的这些水墨大写意山水创作,尤其是他六十八岁以后的创作,能够在笔墨的形式内容上走的如此具有自我个性,且呈现出当下中国水墨大写意艺术本体审美先锋意味,最为重要的乃是对他对于浸淫多年的中国水墨山水大写意艺术本体审美观的厚积薄发,也是对于传统画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过程中得一番充满现代性审美感知的全新体认,“我更愿着眼于‘中得心源’。”因而取于以自己心中所得之笔墨,戛然独步于世。
所谓“心源”者,乃是中国传统文脉绪传中,所论及的一个艺术家的情感生命之谓也。大抵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他所具备的充沛的艺术情感生命,既是依附于一种日常的生活存在,更是一种对于客体对象观照的主题审美精神抵达与呈现。中国传统水墨大写意绘画,作为文人画道统传承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其外在笔墨所构成的大致于日常视觉可见之象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是传达与画者本身内视的情感生命之“心象”。这样的文化的根本性审美境界,往往来自画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悠久传承的深入骨髓的体认与感受。罗步臻先生的水墨大写意山水创作,直接取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老庄道家哲学中“天中合一”的体会尤甚。由此,展读罗步臻先生六十八岁后的水墨大写意山水作品,乃深入内视而返身观照所得之使然。在画家秉持的“技近乎道”的虔心之下,其时水墨的种种激发,大抵已经成为一种东方审美精神下的文化叙事的“写”之手段,而所谓表现的对象,无论是客体物象的山水峰岩,还是花树桥舍,在禅宗“触目遇缘”的审视境界里,皆是吾之笔墨表现的“触机”而已,于传统的笔法、墨法所对应客体物象绷直,顿开六祖慧能所言的“随方解缚”之悟,归于道家所谓的“虚静”之自由,泼墨写山水之际,已然物我两忘状态,驱造化之妙臻达化境也。
显然生成如此的艺术本体审美境界,无疑是罗步臻先生源自于中国传统文脉的自觉继承,观其水墨大写意创作孜孜不倦所表现和追求的乃是艺术审美的真实境界,更是一种具有人类的生命诗学意义的形而上的审美境界:“我愿勤修炼,力臻挥洒自如,参差融合,势道断续,节律有度,平淡隽永,是物非物,是笔非笔,‘恍兮惚兮’,‘山兮吾兮’的境界。”
所有名家宗师的笔墨挥写,大抵都有一共同源头即中国书法——所谓“书画同源”也。罗步臻先生的水墨大写意笔墨也无能例外。可以说,罗步臻先生的笔墨得益于其常年临池不辍的书法尤甚。源于他书法根底之深厚,在水墨大写意创作上率性趋真的审美律动,使他近年来的水墨大写意山水创作,笔墨精神尽在在个“写”字上了得。
综而观之, 罗步臻先生的水墨大写意创作所呈现的态势,与当下世俗的常态的客体真实再现相比,显然其水墨大写意山水所蕴涵的审美精神境界,要更为深邃远广,其笔下所展现的这些水墨大写意心象,从人类文化艺术哲学发展的层面上咀嚼,我想其
所具有的中国水墨艺术形式本体之全球化文化下所呈现的东方审美的先锋意义,以及其水墨大写意创作过程中所呈现的笔墨时代性和开创性。,我想也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传统文化素有经典之言“大隐隐于市”,这适用于罗步臻先生身上大抵是再适合不过了。“心源唯独步,造化亦妙臻”遥想罗步臻先生神逸太和堂,挥毫于高山流水之际,能不亦乐乎!
作者:令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