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3年7月26日,晴
今天已是我们进入阿坝县境第三天了,我仍感觉呼吸不顺畅,昨晚又一夜未眠。今早五点钟,就乘车离开了沉睡中的阿坝县城,向着大家向往的草原牧区开去。
此时,高原的夜还是黑沉沉的,颇有些凉意,一弯新月悬挂在半空,繁星满天,远处大山的轮廓在夜幕下象黑色的巨蟒,蜿延伸展,偶尔会看见远处山坡上牧人帐篷中透出的一星半点灯火。近前时有稀疏的树木迅疾的向车后掠过。这高原的夜沉静、神秘而又安详,令人别有一番感受,也非常令人迷醉。
早上六点,天已渐亮,车进入草原牧区了。远远看去,阔大的草原将大山推挤到了非常遥远的天边,公路就穿行于大草原之间。大概在六点半左右,我们行驶到了一个牛羊非常多的草原牧场,随行的藏族摄影家阿戈说,这一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红原大草原,来往于阿坝高原的艺术家常来此采风。于是车在此停下,大家纷纷下车,各自寻找着拍摄和画速写的对象。
草原很大,很静,远远望去,草地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轻雾,一条小河蜿延伸展着把草地分成了左右两半,数不清的牛羊就在这片草地上悠闲的吃草,散落在其中的牧民帐篷此时都升起了阵阵炊烟,牧羊狗远远注视着我们。眼前这种高原牧场悠然宁静的美把我给深深的打动了。
在靠近河边的草地上有很大一群牦牛,一个中年藏族妇女和两个十五、六穿着红色上衣的藏族少女在忙着给奶牛挤奶,她们动作娴熟、自然,并未因我们的到来和面对着我们的相机而影响手中的活。你看她们的一举一动或站或蹲都给人朴实、自然健康而又充满活力的美。这些人、牛、草原以及阳光构成的画面很令人激动,此时大家也已从各处汇集到了这里,十几台相机追随阳光下劳作的中年妇女及少女,还有那些牛群,只听到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和急切的摆胶卷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2003年8月3日晴
早上九点,车向着戍城方向驶去,一路上,阴雨绵绵,路两边的高山上云遮雾绕,别有一番景致。黑水河沿着峡谷一路向着东南流去,车就在黑水河边行驶。
上午十点四十左右,车行驶到了色尔吉寨,这是川藏地区非常有特色的一个藏羌古寨。距黑水县城60公里,高高矗立在蜿延奔腾的猛河边(黑水河在此称为猛河)。色尔古赛的确很古老,自公元五百年的唐朝开始一直延续至今。据随同进村寨的一位年轻小伙介绍说,这个村寨的藏人祖先原不在此生活,而是在黄河一带居住,因其部落势弱,常遭其它部族攻击,为了生存,便不断南移至此,而在此地也受到当地部族的攻击,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当时的部族首领为了能长久的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便把家园安在了猛河边的一处险峻的坡地上,背山面河。
村寨分三个部分,下寨、中寨、上寨,每个寨子都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下寨是一个地上地下相互贯通的颇具战争防御功能的寨子;中寨是一个敬神为主的寨子;上寨又称娃娃寨,是村寨人安全生活的后方。
今天因时间有限,主要看了下寨。应该说下寨的建筑是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全都是用当地山石,由黄泥沾和石切筑而成。房子通常为三层高,下为牲畜生活区,二层为起居生活、会客之用,三层为敬神之地,但因下寨位居寨口,更主要的还要担当防御功用。因而房子高,窗小。以便于了望和射击之用。
下寨的室内很有特点,这里上下贯通,家家相连,若无人引领,可真不知东西南北。在观看过程中,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很深,一是在地道的入口往往都有一个很大的由圆木围成的方形结构物,体量很大,不知何物,经询问方才知到,原来这是粮仓,家家都建有,并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在藏区,长年的部族征战,环境气候恶劣,耐以生存的唯一物品------粮食是不能少的,因而在不同的部族逐步形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规距,战争中敌我双方面不论胜败,都不能毁其一方粮仓,因而粮仓都置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不用担心因战争而失去粮食。
另一件事是在路过一户藏民家门的时候,只见门上挂有一串鸡蛋壳,经了解方知道,这是一家有孕妇或正哺乳孩子的人家,如果在部族的战争中,凡路过这样的人家,敌对一方是不能搔扰此家的。在藏文化传统中,把妇女和儿童视为延续种族的根本,彼此也约定俗成共同遵守这种习俗,这样在战争期间,只要妇家挂有鸡蛋壳便可绝对保证安全。
这两件事让人感受到在这种偏远而神秘的高原藏区,在久远的历史上为生存而引发的一系列血腥的征战中竟会有仁厚温情的另一面,而这些又是建立在战争双方绝对诚信基础之上的一种约定。
这寨子还有许多让人称奇而令人着迷的地方,只可惜,时间短暂,无法观其全貌,但我想还会有重返此地的一天。
作者:周利群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