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作家用文字书写时代,摄影家用镜头记录生活。迟海波,作为油画家,用颜料涂抹心中的世界。绘涂、勾染、堆刮、扫擦……用纯熟的技艺驾驭斑斓的色彩,呈现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老友评价他的为人“宽厚不造作”,读者评价他的作品“超然且唯美”。殊不知,那份柔和的光感与色彩,正是其“远离尘嚣”般创作心境的映照。
2014年11月15日,迟海波油画艺术展开展,这是其首次个展,距离他1984年正式进行油画创作相隔整整三十年之久。假若他是大器晚成者亦可理解,但迟海波在油画界早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很难想象,在人人争抢“出名要趁早”的当下,会有人像他这般“沉着”。然而,他对此莞尔一笑:“这才符合我的个性。”
画展的名称“光涩”二字,是一位认识多年的老友深夜想到的,半夜给迟海波打电话告诉他这个想法。对此二字,两人颇为满意,这两个字不仅概括了他油画作品的特点,也是对其个人品性的描述。“光”--从其作品方面来讲,对光线的表达比较多,更倾向于描绘阳光下的人、景、情;就其个人特点而言,不擅张扬,不喜虚张声势,以平常心对待艺术,给予所描绘的物象平等的关照。“涩”--在创作中保留了油画的基底,用原汁原味的油画语言去表达,而正是这份对最传统油画创作信念的坚守,使其创作之路走得十分艰难,苦涩与难耐浸润其中。
2012屏山之四-早春 Ping Shan four-spring 60x80cm 布面油画 2012作
迟海波的作品,打眼一看平淡无奇,无论是风景作品中海湾的清晨,寂静的小渔港,潺潺流淌的小溪,春日的水塘,路边的小景,画室一角的野花,或是人物作品中花季的少女,暮色中的长者,打鱼归来的渔夫,课间闲聊的大学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像,然而若静心观赏,正是这一部部朴素的作品流露出其随和不造作的处世心态。平视的构图、张弛有度的笔触、扎实的色调过渡、敏锐的光色衔接,在平淡中变化节奏,在微妙中彰显力量,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让人仿佛置身他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迟海波说,正是这些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才是最鲜活的,它们最能打动自己。
窗前的白衣少女 The window of the girlin white 100x70cm 布面油画 2011作
坚持油画创作三十余年,迟海波坦言,这条路走得有些艰辛,却依然选择继续下去。原本以为,他的这份坚韧是因为油画有某种其他艺术创作所没有的特质在深深地吸引着他,他却坦言相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油画,但它那种颜料的味道都让我为之着迷。”上小学的时候,迟海波就喜欢在书本上画画,看到什么画什么。当父亲发现了他这一爱好时,便请自己一位学过水彩画的朋友教他作画。由此,迟海波开始了自己的油画学习之旅。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术系油画专业。他说,当在画室外看到师生们对着台前的模特专心进行创作时,他顿时觉得此种场景异常的神圣,并被深深地打动了。
花季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初那个在门外带着好奇而又敬畏的眼神观摩油画创作的迟海波,头发也已见白。与岁月一起成长的,还有迟海波作画的技艺、理念以及在油画界独树一帜的风格。或许,在这时光的长河中有些东西已经逝去,然而迟海波对油画的喜爱与痴迷却愈加浓厚。只要有机会,迟海波就去油画的诞生地--欧洲进行学习、观摩,在对比与研究中不断发现油画的魅力所在。他说,与其他艺术创作相比,油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笔触可细腻,画风可奔放,创作者完全可以随心而画,随性而动。
蓝裙子 Blues kirt 120x120cm 布面油画 2009作
不过,迟海波说,油画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对自己而言,这个过程有些苦涩。他认为,扎实的基本功是衡量一幅作品优劣的最基本的标准,也是进行油画创作的最起码的要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本功就是画家的“米”。谈及自己的作画经历,迟海波说,心态很重要。面对繁杂的油画市场与鱼龙混杂的同行,要有一颗不急功近利的心,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坚守住自己的那份信念。然而,此话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是很难。他自己之所以能坚持走这么久,一是因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油画创作作为一项兴趣爱好来对待;另一方面,也是个人性格使然,在为人处事上不仅不愿过多地表现自己,甚至有些羞涩。他只愿意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任别人去评说。
丽丽肖像 布面油画 2010作
扎头巾的女孩 The headband gir l57x51 布面油画 2014作
迟海波是一个很谦虚的人,“作画水平或许不会再好,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是他经常评价自己创作水平的一句话。虽然此话听起来暗含着千般的无奈,不过当问及他是否对自己的画有所期许时,他果断地回答“有”。在他看来,中国的油画创作其实有着先天不足的劣势。当踏入欧洲的土地,人们会被五彩缤纷的色彩所吸引,而且即便是家居小庭院也会被主人收拾得错落有致,极具美学特点。那里才是油画创作的天堂。在卢浮宫等美术馆观摩油画大师的作品,会发现作品没有故意抓人眼球的乖张,也没有艳丽而又刺眼的浓墨重彩,它们给人一种沉静之美,透露着一股穿越时空的力量。说完这些,迟海波并没有再继续说对自己画作的期许。或许,至此已不必再多言,一切皆已彰显。
凉夏 布面油画
走过了“八五新潮”,经历了当代绘画的喧嚣,迟海波仍在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在他眼中,艺术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不只是画家对艺术的真诚,更是对自己本心的真诚。显然,对于他来说,通过创作与自己对话,以平常心对待艺术,最能切入艺术情感交流的本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