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10 22:23
初猛一见毕可燕的画,仿佛置身于一个个溶洞般的世界,各种钟乳石和莫名形状的石头参差着,还好像能听到叮咚的滴水声,间或传来脚步声或某种重物坠地,前音沉闷尾音脆亮的声音,在耳畔嗡嗡的,长久地回响。
从中国古代文人案头把玩的砚山,到居住游赏的古代园林里的奇石,再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堆石。中国人一直喜欢运用石头和水作为主体材料,来营造类自然的物质和精神融合的空间,甚至把这种行为不断被延伸到比如盆景,鱼缸水景之类的家居生活细节中,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作为这种文化活动核心体现的绘画,古今中国画家对奇石的描绘更数不胜举。然而,如果说这些绘画都是对自然的精神追摩,那么毕可燕的水墨奇石造景却是对这种追摩反向还原和对自然意义的重新诠释。也就是说,此前以奇石为题材的绘画只是以客观的方法来模仿客观的自然,而毕可燕却是以主观的意象来臆造自然。从而也扩充了中国传统奇石文化活动本身的意义范畴和内涵。
由于毕可燕特殊的思考角度和方式,也造就了作品独特又自由的艺术风貌。说其自由是因为画面组织不按常法的起承转合。从技术层面看,她巧妙地融合了梅清和米芾的烟云法,以及渐江的渴笔法等等古人的笔墨技巧。先以淡墨冲泼,而后因势造型,自由勾勒,浓淡枯湿之间,皴擦点染显得轻松从容。说其独特在于画面的空间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高远平远或是散点透视,意境也不再是可游可居的高山流水,而是打破传统构架,采取先破碎后重组的方法,按照自己的意图营造空间,而且空间与空间之间又有紧密联系。当你细细地品读作品,又发现有许多古塔,洞窟,树木和同这些烟气氤氲隐藏其间,它们之间或相通或隔离,云外有洞或洞中有洞,玄妙至极。
然而,这仅是毕可燕绘画的玄妙表面,而细观却发现其中有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像是暗藏着某种玄机。树木和石头一样都失去了本来的模样,但其造型又非具备什么客观概括性,那些洞窟,像是地球以外的星球的陨石坑洞,而且,她还一直用《烟云供养》,《古塔遗韵》之类的充满文人情趣的画意的题目来命名它们。所有的一切都不符合常理,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又感觉是那么的搭调。也许是因为这些不和谐正好又消减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趣味和严肃性。蹊跷的是,画面却又缺乏现代大众日常生活的人的气息,甚至有些孤寂和陌生,这让人产生强烈的疏离感,然而,恰恰是这种疏离感在提示观者注意到其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距离,反而油生一种自我存在感。正因为这样,毕可燕的作品才得以超越传统笔墨语言和山水画本来的意义而具有了当代性意义和更深刻的哲学精神价值。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傅旭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