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真实”是比较宽泛的一个概念,材料的真实、主题的真实、所表现人物的真实等等。这里所提的“真实”是画面上物体形态的“真实”。形态在绘画领域里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画形很容易,可问题是能否把一个司空见惯了的形转变成一个非常美的、有趣的、有品味的艺术形态,是需要一个造形艺术家必须要解决而且是终身追求的重要课题。这里的造形,它不局限于物象的外形、结构、体积等,而是超越于物象之外的一种内结构、内形,一种融进了作者的学识、修养后的一种特殊感受的物象,表面上看不太象,但确实又很接近他,这要靠长期的修练和玩味,要有超常的智慧和悟性,它是一种看不着、摸不见的东西,但的确存在,即变异了的“真实”,当然它包含夸张、变形、组合、取舍、想象等手段的运用。
对一幅作品说好和坏,对和错是不太准确的,说它具备一定的品味和融进了作者的真实感情要好得多。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普通美术思维模式的教育所影响,对“真实”的认识一直处在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和表面化的层面上,象不象成了造型艺术的唯一标准,再不,就是极端“唯美”,当然我们绝不提倡和演绎狂、怪、丑、恶,我们提倡的是在中国传统和审美文化中,“天人和一”、”物我相融”以对象为参照物,从“心”物化了的物象,这种物象可能和对象比不太准确,但非常真实,有一种恍惚不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游于梦境中的物象,也恰因有了这种感觉,欣赏它时才觉得有意思、有品味,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越是弄不明白的问题,越要弄个明白不可,正是“虚无益充实,模糊反精到”。
有了这种感受是很愉悦的,众人在拥挤的路上走的时候,你却自豪地行走在立交桥上。从此之后,你有滋有味地作画了,你摆脱了型的约束,再也不必为准不准、象不象而烦恼,大千世界给了你变幻无穷的新气象,因为一个物象随着你情感的不同而不停地变化着,你的激情在燃烧着,手在狂热地抒写着,变异了的形态给了你无穷的乐趣。
作者:张立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