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2-11-07 11:02
关于画《都市》系列作品
《都市》我想是这样理解:可以是城市的普通人群,可以是来城市的务工人员,可以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群。和都市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另一种文化结构,如一群人收工作在敞篷车回住地;或收工后叼着香烟观看社区的表演;或在天桥上等待新的雇主,但大多时候都会有一种茫然的状态在里面,我很想表现这种状态、这种生存状态。但究竟怎样去画才能刻画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将形式和内容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所要表达的那种感觉?从我的内心来讲我还是愿意把他们放在正面的角度、放在都市建设的一个背景之下来表现,当然,他们在城市里也有失落的感觉,他们远离家乡、亲人,他们会随时受到失业的压力、会受到工头儿的剥削等等,如何更加贴切、找出更好的切入点来的表现,应该努力思考。
作为当代人,面对的生活应该比古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只要我们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去感受,同时以一种敏捷的感觉进入具体的描绘之中,创作出更有时代特征、现实意义的作品来。
在表现方法上很明显是吸收了《明人肖像》的技法,我钟爱他!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绘画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解剖对人体的研究,提升了对人体物理结构的认知,这些成就在那个时期的人物绘画作品里有着充分体现。而同时代的中国明朝在人物绘画领域也在进行新的探索,通过《明人肖像》就可见一斑。人物肌肤、须髯、毛发等的刻画非常到位,再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堪称肖像人物画的“超级具象写实主义”。面部刻画以固有的凹凸关系为着眼点,并不受外界光源的影响和明暗变化因素干扰,营造一种平光的效果。人物的眼部以高光点缀,类通西洋画法而能传神达意。很好的体现了传统的人文情怀又有到位的结构;既有体积感有不失中国画的平面性;既有一定的造型规律又不程式概念化,他尊重客观对象本身又再现了形与神,这种造型方法,可以说就是立足本土又吸收外来艺术的典型例子。最重要一点,画家在刻画任何一个人物的时候,都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融入到每一笔的刻画之中。都在体现对象的内心和精神。这样:情与物、意与笔、主体与客体、达到了高度统一,也就达到了我们中国画的终极目标,即永恒的精神追求,也就是我们的传统哲学观点----由技进道。
我为什么画《高原系列》
高原让我着迷,流连不返。
藏族人很善良,当我看到他们真诚的眼睛,总是深深地被打动。
我曾去过玉树,他们与自然的和谐让我羡慕,陪同我们的一个乡长,当我们画画,他侧身躺在草原上,嘴里叼着一根野草看着牦牛群,或者把手枕在头下,望着天上的云。我们见过的每一个藏族人,无论富裕或者困苦,他们都是淡然的,又深怀对生灵、自然的热情,从没有客套,真实得很。我想,即使他们其中一名褴褛的人站在最繁华奢侈的地方,也不会失措,他们就是那样真诚。
我们在格萨尔王广场喝过酸奶,在三江源喝过河水,玉树是一个安静的地方,牦牛在河边吃草,我们走过,它愣愣的,半天也不动一下,让人忘却烦忧,玉树自有一种安静的力量,使人拨开乱绪,掏空自己。
一家人,父母和五个孩子,两只藏獒,一群牦牛,他们安静地生活在巴塘草原上,我们画他们挤牛奶,画他们打桩,画他们在毡房里坐着,妈妈的眼光温和良善,小女孩那么美,纯真安静的气息像某种小动物。
告别他们时,天色将晚,一家人站在毡房前,后面是深深的山峦,远了,已经看不清面庞,安静的他们和安静的山已经分辨不清,他们就是这么自然地和自然在一起。
寺院和僧人是藏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经常去寺院,听他们诵经、看他们喝茶,看大喇嘛的威严,小喇嘛的嬉闹,他们身后墙上的唐卡,已经模糊,但是那浓烈的石绿、朱砂、石青,仍然在绿度母的身上召唤,我们来到山后小喇嘛的宿舍,小喇嘛给我看他养的小猫,黑白花的一只小狸猫,安静地呼噜着。我画这些僧人,他们是人、是神,是寄托,是守护。
我要画成深色调的,充满颜色和感情的和谐。
落照在三角形远山上投映颤动的火红色,中景是雪山,他们笼罩在黑褐色的影子里,积雪未融,顺山谷流下。山脚用黑色皴出沉寂千年巨石,还有蜿蜒的小路在女人的脸庞。
高原上的人,是一种克制的本色,身体的轮廓可以模糊,石青、石绿、朱砂、宝蓝、深紫,他们闪烁着宝石的光芒,但这一切必须笼罩在深色的调子里。脸是很柔和的亮,女人的头发黝黑,蜜蜡、松石和珊瑚温润莹润。脚下可能有牧草,看不出颜色和花朵,很深。
藏族人的田园,没有杨柳池塘白鹅,不清新,不讨巧,藏族人的田园就是雪山和高原,沉静、肃穆、安详,有风,藏族人的生活定格住,好像由活动喧嚣中来到默片时代,牦牛就这样,他们抬起头定定地看着人,好久也不动一下。
在这片高原上,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庄严、静穆,厚重、深邃。这方便我们将中国的平面性与西方的体面、结构的融合,体现精神与崇高。其精神性、平面性、装饰性可以是将中国工笔画与欧洲尼德兰绘画很好地结合。
“尽我所能”——这是尼德兰画家们留在画框上的题字,也是我流连高原,体味高原,表达高原所遵循与推崇的指南。
作者:王海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