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象罔与得珠

  最近几年,我的画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粗粝,也越来越慢了。很多人问我,是否在用塑形膏制作一种效果?当然,塑形膏会令绘画速度加快,厚度也更明显,但这种仅仅为着营造某种效果或制造某种符号的创作方式,恰恰是我反对的。由此,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在画面上所留下的,究竟是什么……

  《庄子•天地》有篇“象罔得珠”的寓言: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寓言说:用“理智、思虑”、“视觉、洞察”以及“能言、善辩”是无法得“道”的,只有“象罔”才能得到。“象罔”这种无所谓“有”亦无所谓“无”的完全自足的存在,本身就是道的呈现。如果依照宗白华先生的解释,当我们把“象罔”这种似有似无的不确定性理解为艺术的状态,艺术就成为了最容易切近真理而“得珠”的唯一之路。然而,“象罔”既然是一种不可以言表、不可以有既定视觉和知觉模式的状态,那它之于画家的意义究竟落实在哪里呢?于是,大凡营造或追求一种恍惚迷离、混沌虚无的视觉效果之作品都试图与“道”沾边,对此我实不敢苟同,道的不可言说恰恰不应该是仅通过某种效果来解读的,无论效果本身多么虚幻。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的每次创作都是在不确定中开始,又在不确定中结束,所呈现的效果其实是过程的痕迹。反复的肯定又否定,否定再肯定,矛盾与挣扎,一遍又一遍地堆积在画面之中。原本预期的形象在生成过程中总会一再地被自己怀疑,并一再地发生变化,自己很难被过去那种一蹴而就的痛快所打动。于是绕来绕去,犹如在大山中转悠,山峰总是时而就在眼前,时而又脱离了视线。当自己怀疑是否迷了路时,突然又从树林的间隙中辨出了山峰隐约的存在,就是它,于是赶紧迎上去……就这样反反复复,时间和过程使画面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粗粝。油彩当泥巴一样堆砌,每天把新的堆上,也有旧的掉下来,总觉得与儿时“和泥儿”有些相似的快乐在其中,并乐此不疲,连时间都忘记了。在这儿,先前的怀疑成为了依赖,甚至动力。原本清晰的形象被淹没在如沼泽般的颜料堆里,但肯定不是全部,因为在泥潭的深处,分明又见得那个泛着隐秘光泽的它。

  “得珠”之艰难犹如修行,徐复观先生说“去欲”和“忘知”是达到心斋的两条路。“所谓去欲就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使欲望不给心以奴役,于是心便从欲望的要挟中解放出来,精神当下便得到自由”。与“去欲”相较,“忘知”对于一个从院校里出来的画家其实是一件更具挑战性的事情。知识向来有先入为主之说,有先生称之为开口饭,无论对错它都会久久地存在于人内心和行为中。我们被各种“知道”武装着,被“方向”指引着,难怪步履蹒跚。画画之人若想远行必要轻装,除了怀揣一颗纯然之心,行李能减则减吧。就这样,冥冥之中被艺术的“向心力”牵引着,离而不远,散而不乱,纵而又归。

2012.4

作者:张淳大宝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