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谈绘画作品中朴素的表达

2015-06-26 15:58

  怎样获得绘画感受,又怎样表达这种感受?我认为唯有朴素。

  今天,一种令人担忧的变化在发生,有的画家以过度的追求表面视觉的真实,而忽视了绘画内在的精神表达。作品虽然在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功夫,追求画面的华丽效果,而带给观众的感动反而减弱了。一些人很少去关注朴素之美,而朴素的情感、朴素的表达正是我们绘画的本真面貌和精神归宿。

  先贤讲“谨毛而失貌”。此毛,不外是讲皮毛,我们不应因为过分注重外表的、细小的“毛”而丧失了对事物本质面貌的把握;更不应因为我们掌握了过多纷乱华丽的技巧影响情感直接的抒发。现在的画家们大多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学院的写生训练,距离写实的要求相距不远,但仅靠“表面文章”来取悦观众是不可取的,如此疏于思考,是与艺术的本真相去甚远的。“去伪存真”的精妙含义蕴含在画理中,更应该永远在我们的生活理念之中,在我们的态度之中。

  如何捕捉事物最精确、单纯的印象?唯有朴素的、用心的、真诚的去关注生活。生活中朴素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有一剎那间的感动,当我们把这种印象和心绪结合起来的时候,便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认可,这与直接面对自然和模特写生的心理空间是不同的。

  绘画的价值在于把它和所经历时代的某种真实存在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需要对人性的关照,不应该满足于一般的对于绘画的视觉愉悦,当你深入到这个社会,或者人类精神需求深层的时候,会自然产生创作的愿望乃至形成个人面貌。卢沉、周思聪两位先生,为创作一幅作品会特意出去写生,携带着中央美院的介绍信,走访农村、工厂、煤矿,创作出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深深地感动。现在的画家们,面对的生活应该比老一代画家更加丰富多彩,只要我们以朴素的目光去捕捉、去感受,同时以一种敏捷的感觉进入具体的描绘之中,就一定可以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来。

  在中国画的传统审美观念中,我们并不缺少“抱朴存真”的艺术情感,即使在具有皇家背景的院体绘画中也多具追求朴素的作品,如李迪的《猎犬图册》,画中的瘦犬的鬣毛画的虽然细腻,但此画不仅仅停留在细腻上,作者着重强调了物象的情感的描绘,注入自己对物象的人文关怀,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本质,体现了深层的艺术追求。

  达到这种把握,朴素的表达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情感注入笔下的人物,这种情感,无矫揉造作之感,也不是猎奇和扭曲。与情感同在的还有技巧,我们必须反复推敲,寻找一种适合的技巧,技巧反复训练的目的是使其迅速接近自己感觉到的事物,离自己的感受越近,情感和技巧就越简洁朴素,如《明人肖像》中,人物肌肤、须髯、毛发等的刻画非常到位,客观的再现了人物本真的精神面貌,堪称中国古代工笔肖像人物画的“超级具象写实主义”。面部刻画以固有的人体结构关系为着眼点,并不受外界光源的影响和明暗变化等因素干扰,由此滤去流光溢彩的渲染,用朴素的中国式的方法营造一种平光的效果,彰显出人物本来的精神特征。

  类通西洋画法而能传神达意的《明人肖像》体现了传统的人文情怀,又有精准的结构;既有体积感又不失中国画的平面性;朴素中带有精神,平凡的技法中显露画家的真情。既有一定的造型规律又不程式概念化,他尊重客观对象本身又再现了形与神,这种朴素的造型方法,是立足朴素又吸收外来艺术的典型例子。最重要一点,画家在刻画任何一个人物的时候,都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融入到每一笔的刻画之中,朴素的描绘中体现对象的内心和精神。这样情与物、意与笔、主体与客体、达到了高度统一,摒弃表面效果,追求朴素的艺术效果,在精神上与读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也就达到了我们中国画的终极目标,亦是我们的传统哲学观点————由技进道。

  在我近一时期的创作中,主要是以民工为主的“城市边缘人”系列,以及反映西部少数民族的“高原”系列。这两个题材,我都想把这两个题材的作品画的深邃、厚重、质朴而崇高。

  那些人,那些都市中的民工,似乎和我们毫无交集,但正是他们,引发了我对“朴素”的认识。和那些轻歌曼舞比起来,他们太朴素了,这朴素,使我想起周思聪先生的一本速写集《我爱平凡的人》,这不也是老一辈画家们为此终身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吗?我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外表,还包含了他们的情感和我的情感,包含了由此引发的冲动,并用最朴素的态度和形式加以表达。

  都市中的民工和都市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另一种朴素的文化结构,如一群人收工坐在敞篷车回住地;或收工后叼着香烟观看社区的表演;或在天桥上等待新的雇主等。但究竟怎样去画才能刻画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将形式和内容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所要表达的那种感觉?从我的内心来讲我还是愿意把他们放在正面的角度、放在都市建设的一个背景之下来表现,当然,他们在城市里也有失落的感觉,他们远离家乡、亲人,他们会随时受到失业的压力、会受到工头儿的剥削等等。我画他们不是悲悯,更不是有高高在上的态度,我的身体里面有着同样朴素的情感来应和这些人群传达出的某种信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群是否应该得到尊重,又怎样接近、观察他们的朴素的精神世界?我试图在画面上描绘出纯粹的民工群体的面孔,但是人的精神太复杂而丰富了,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朴素而真实的精神世界,甚至因为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他们的精神力量显得更为强烈。把握这种强烈才能表达得更为单纯和有感染力。我没有把那些民工当成画面形象,每次用心体会,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次动笔描绘都用最简洁的手法直接的传达。我希望他们纯粹而不温吞,希望传达出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力量,希望塑造每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朴素的形象。

  朴素的视角是画家心境的体现,也是很多画家的艺术追求。而朴素的表达并不代表着简单的表达事物,更不代表在最基本的绘画方式里固步自封,疏于对技术的创新与发现。朴素的表达会比任何艺术表达方式更加具有张力和感染力。朴素中也会产生对新形式的探索,正可谓“艺术最高贵的品质是独创”,只要作者拥有了好的想法,独特的视角,在朴素中我们具有同样的机会去探索中国画新的视觉体验。

  青藏高原给人以朴素、圣洁的感受。在当代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西藏人民保持着自己对于信仰的纯真追求,对生活的纯净向往,不禁使人为此深深的感动。而那种藏族同胞形象的朴素感、宗教感和神圣感则深深的嵌入了我的脑海之中。巧合的是,在阅读西方美术史经典的同时,我发觉了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同样洋溢着朴素的宗教气息,庄严、静穆、丰富、厚重而深邃。尼德兰美术作品,由于绘画理论还未成熟,该类型美术作品广泛的应用平面化的处理、多遍罩染的透明画法、精妙的用线等艺术特征与中国工笔画有很大的相似性。西藏题材略去繁华,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性、质朴而宁静的视觉效果。尼德兰艺术的这种表现形式与我想表达的藏族题材在朴素的表达方法中有着同样闪光的魅力,这些也正是让我深深迷恋的地方。在不同中找到中西方的相似点,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研究方法。只要研究的落脚点在朴素的表达上,善于将中西美术的融通,会让我们既得到营养又不带副作用。如此引入西方的有益因素,坚持绘画的朴素本质,中西方的传统都应作为我们的传统,为我所用。

  我试图按照这种方式把中西方美术中朴素的表达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试着创作出了一些作品,也许也是中国画可以发展的路向之一。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民对艺术的审美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观众对于艺术本身朴素的坚持是不变的。以一味追求精良的技术,就会失去其真正的艺术精神,迷失绘画的根本目的,朴素的为艺态度,引导我发现用朴素的视角观察世界,朴素的坚持更具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品格,我相信朴素的力量,它是通往强烈精神世界和感染力的捷径,而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触及人类的精神,从而担当起应当传达生活和人性本质的责任。

发表于《美术》

作者:王海滨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