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家 | 喜见金篁啸春风——柴寿武

2015-08-07 00:00

  柴寿武,1949年生,天津人。中国美协会员、天津市美协理事、天津市书协会员、天津民建书画院副院长。2009年、2011年、2013年先后三次参加“中国书画艺术国际发展论坛”和“世界名家书画展”。出版有《柴寿武诗书画集》《百竹轩诗草》《柴寿武金竹诗画集》。

  喜见金篁啸春风

  □苦迟雪溪

  宋代苏轼曾这样阐述诗、书、画三者的关系:“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也。”意思是说,诗为书画之源,而书与画则是诗歌激情的展现和视觉的演化。诗为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此之谓也。天津画家柴寿武就是以诗人的气质作画,以画家的情怀写诗。他信步画苑,独钟情金篁,吟诗作画,诗画互映,给我们带来了醇美的艺术享受。

  《姗姗春风抚金篁》 柴寿武 作

  柴寿武自幼濡染翰墨。在艺术道路上,他已走过四十余年。在诗词方面,他的创作以五言、七言等古韵诗为主,并偶涉词曲;在书法方面,他情系篆隶而自抒心机;在绘画方面,他的花鸟题材涉猎较广,荷花、芭蕉、葡萄、葫芦、凌霄、水仙、菊花、兰蕙等均可传神。他最擅长表现的还是位居“四君子”之首的竹,而金竹更是他的至爱。1985年,他游历广西柳州,漫步于柳侯祠公园,偶见充溢着高雅与辉煌气质的金竹。他惊喜万分,随即提笔写生。从那时起,他不断钻研、揣摩,临池挥毫,为金竹写生、写神,开启了以金竹为题材,为时代讴歌、为民生祈福的绘画新境界。他在一幅金竹画中写道:“与君结缘在柳州,金枝翠叶展风流。自此忆君频挥毫,金篁满目情满楼。”在这里,他记述了与金竹结缘的经历以及痴情金竹的炽热情怀。

  《富贵祯祥图》 柴寿武作

  情景交融是柴寿武金竹绘画的一大特色。观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不仅可以看到构图新颖、笔酣墨畅的金竹,更能够读到情真意切、韵味隽永的题画诗文。他曾在一幅青石嶙峋、双鸟相依、金竹摇曳的画中题道:“我家紫毫恋金篁,百竹轩中舞潇湘。诚邀天下丹青客,共享笔端一抹香。”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手中挥动的紫毫和在春风中摇曳的金竹比喻为于清芬中舞动的舞者。观者在读诗、品画、赏文中,不觉已“走进”一个心旷神怡的世界。他还在一幅雨景金竹画中题道:“多情甘霖捧屠苏,无量金篁醉欲扶。贪杯紫毫踉跄舞,画出潇湘春醉图。”在这里,柴寿武把春雨喻为醇香的美酒,将金竹比作贪杯的醉客,把陶醉其中的紫毫形容为神迷足软的踉跄舞者,诚可谓妙笔神思。

  《金篁舞翠良禽鸣春》 柴寿武作

  清代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石涛的绘画理论充分揭示出书画艺术乃至一切文化艺术都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真谛。天津画家孙其峰也曾用精辟的语言阐述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他说:“离开传统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艺术是不流之水。”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事物的发展(包括书画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渐变过程。以继承为根基的发展,既是书画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前辈大师的艺术宗旨,更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时代要求。柴寿武谨记前辈的教诲和时代的呼唤,在努力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四十多年来,他拜师津门画坛名宿,醉心笔墨,临池不辍,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在此基础上,他又以金竹这一生长在自然界,但自古以来少有人画的珍稀竹种为题材和自己绘画创新的主攻方向,挥金泼彩,濡墨成韵,创作出一幅幅金碧辉煌、墨彩飞扬、气韵生动的花鸟画作品。他在一幅金竹画中题道:“文同墨竹照丹青,东坡红竹史留名。板桥开创新画境,我携金篁啸春风。”柴寿武用充满新意的金竹作品,歌颂着辉煌的时代和繁华的盛世,祈愿着社会的光明和幸福的生活。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