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没有人生来就是艺术家,可艺术创造能力又的确与天赋相关,只不过有些人会与天赋擦肩而过,有些人此生则注定要与艺术结缘。那些带有天赋,珍惜天赋,又执着于此的人,最后成了艺术家。在这个意义上,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虽然正确,但要加上“可以”两个字。
如果留心一下画家们的自述,会发现,每一个画家都说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喜欢绘画,以及在同龄人中是如何地鹤立鸡群出类拔萃。这大概就是天赋的表现,虽说这也与许多画家喜欢自吹有关。天赋是看不见的,才能却可以表现出来,这要靠后天自身能力的不断培养和发掘,“热爱”这个词就又被画家们常常挂在嘴边,师承也就成了相互标榜的资本。也是,只有那些长期持续热爱绘画艺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画家,偶尔的发烧发热只能称之为文艺流感。绘画也确实需要正确的方法,接受正确的教育,一无所知的纯粹天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艺术既是天堂,也是炼狱,不经过技艺的磨练和灵魂的洗礼,艺术家无法脱胎换骨超凡脱俗,顶多就是个爱好者或票友。
我认识邵兄明森已有二十多年,在我看来,这就是个极有天赋,又特别用功,始终怀揣艺术理想,同时具备很好能力的画家。邵家祖上是名门望族,即使在传统文脉被割断的年代,家庭中也不乏读书之声,当然不会是“郎朗”,只能是“暗暗”。明森兄的父亲、伯父都接受过旧式教育,父亲能写一手漂亮的颜体字,后来去了台湾的伯父擅长画白描人物画,小时候在这种保存了“艺术细菌”的环境下成长,应该说非常幸运。也幸亏是在胶东的乡下,相比之下百姓格外善良,民风格外淳朴,才没有斯文彻底扫地。恢复高考的1977年,邵明森以民办教师的身份考上了莱阳师范学校美术专业,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个简单事,因为大部分高校的艺术专业还没有恢复正常招生,能够考取师范,也属是人中龙凤。师范毕业,在县城的一所重点中学担任了四年美术教师后,明森兄再次燃起了专业学习的热情火焰,在即将超过规定年龄上限的情况下,考取了山东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师从郭志光先生。郭志光先生出自潘天寿门下,大写意花鸟画创作成就卓着,四年时间的本科栽培,邵明森开始由美术教育工作者向书画艺术创作者转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文学艺术一度出现空前的自由和繁荣,那时,国内艺术品市场还没有发育成型,画家们多数追求的还是学术和梦想。这期间,明森兄调入威海市文化艺术中心,组织书法绘画的社会文化推广活动,同时进行了大量的个体创作,作品不时在省市展览获奖。1994年,邵明森毅然辞去公职,成立了自己的广告装饰设计公司。在外人看来,他是下海经商,完全放弃了艺术,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自己的既定人生目标。事实上,十年的设计装饰工作,应该也算是工艺美术事业,并没有荒废明森兄的书画专业,反而使他对传统中国画中的笔墨、构图、色彩等诸多视觉元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文人写意与西方现代抽象艺术以及民间装饰在趣味上的异同点,更是激发了他认真思考的兴趣。果然,他的艺术理想在十年之后再次爆发,2005年弃商从艺,再次回到书画家的队伍。这次的回归,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建立在更高层面上的起点。从国家画院姜宝林工作室,到周韶华工作室,再到高卉民工作室,一直到高卉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作室助教。七年时间,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已经受过完善高等教育,并且事业有成者的疯狂行为,可这也的确是一个年龄已过知天命之人的求学历程。明森兄在谈到自己的求学之路时,从来都是恬然淡定,波澜不惊,一颗平常心。透过明森兄文弱的外表,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个内心非常强大,为艺异常执着的人,他在用生命书写自己的墨彩华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看到明森兄这几年创作的大量风格各异作品时,没有人会怀疑他自己设计并走过的艺术道路的正确性。我们只能感叹峰高无坦途,他的创作也为天道酬勤做了很好的注解。“德不孤,必有邻”,相信通过这次展览和《邵明森书画集》的出版,会使更多的人对中国画的多元发展产生新的看法,并引发出共同有益的思考。
杨林 2015.4.18
作者:杨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