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70后画家成功“变法”陈如冬化身“生态画家”


陈如冬新作《静待霜花》

  昨天下午,苏州画家陈如冬在平江路礼耕堂展示了他的一批新作,并推出了一本全新的作品集。令人惊喜的是,不同于以往的动物画作品,他此次发布的新作,更多地将其擅长表现的动物置于特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将笔下的动物走兽与构创的山水境界和谐地融合起来,形成了新的个人艺术特色与风格。对此,陈如冬笑称,自己已从以往的“动物画家”转型为“生态画家”。陈如冬六岁开始临习顾岳生的速写作品,九岁始受业于吴门名家陈德奎,从此笔耕不辍。而现在的他,“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态度”。他曾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作品也被收录于各种画集之中。

  “动物画家”变身“生态画家”

  陈如冬一直强调“要在动物中找到人文气息”,曾一度被称为 "动物画家",他擅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尤精画虎。人们常见的画中老虎,不是一味张扬、八面威风,就是板滞牵强、匠气十足,更多的是千虎一面、缺乏生机。而陈如冬笔下的虎,憨态可掬,从它们眼神和动作中可以找到人一样细腻的情感,充盈着一种天真、质朴、谐和,更以对生命的关爱与憧憬显得深刻而真切。

  而在陈如冬的新作中,山水交融,造境传神,更以生命的怜爱付诸笔端,那些活跃于自然、游戏于林泉的生命,眉目传情,顾盼生动。将动物置于自然和生态这一巨大的母体之中,愈显其灵动可爱。对于自己的这种转型,陈如冬说:“动物与人不同,人可以去理解人,但不能完全理解动物。所以我要用自然环境来烘托动物的性情,把动物放到它所熟悉的生态环境中去。 ”

  写意心态画工笔工笔观念画写意

  “陈如冬的画,写意、工笔结合得堪称完美,他是在用写意的心态画工笔,用工笔的观念画写意”,在当天进行的作品研讨会上,画家夏回这样评价陈如冬的新作。细品陈如冬的作品,于工笔中辅以写意,以具象手法描绘畜兽,亦以半抽象手法画衬景,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所画的动物形神兼至,山水气和意畅,而整个画面却又浑然天成,不见一点人工雕琢的匠气。

  本乎于心,发乎于情,在工笔的精巧与写意的疏朗中,陈如冬作品的笔墨精神更得以充分体现,也避免了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空乏。“韵”与“思”在“写”与“工”的交融中延伸开来,空灵而隽永,风骨俊俏,色泽雅致。山石嶙峋,林木穿插有致,刻画精微。

  中国艺术品网总经理陈强这样评价陈如冬及他的作品:“陈如冬是个锐意进取并善于探索的人,在他的画中,既有继承的东西,更有创新的笔法。从他所创作的作品中渗透出非同寻常的视觉概念,他竟然把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处理得如此协调。 ”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采用的是散点透视,而陈如冬画中的许多动物,运用的是焦点透视技法,如何将这两者处理得当,对很多画家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此,陈如冬坦言,这是他创作过程中非常困难的一个部分,直到现在仍处于探索之中。

  现代画家传承“吴派”精髓

  土生土长于苏州的陈如冬,四十载浸淫于吴地文化,也传承着“吴门画派”的精髓。

  一壶清茶,两只老猫,看书,读画,从古人文字里去寻求山水象外之境,正如他那宁静逸远的画一样,陈如冬在现代的嘈杂与喧闹之中,坚守着一个艺术家的精神家园,作家朱文颖这样评价他。当然,他也并不一味从古人那儿“讨生活”,他在“吴门画派”的浸润中传承,在当代绘画发展中创新,胸中有丘壑,笔底有烟霞,才有了今天70后画家的华丽转型。

  在这个成功变法的过程中,陈如冬始终坚持他作品的生态语境审美观,他说:“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需要有新的理论意识来协调和处理现有的各种关系,作为精神财富的绘画来说,也应当坚守这个创新法则。 ”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