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When you see a river, you must follow it to its source, no matter the perils, no matter those comrades that fall along away.you must know how things work, you must unlock.
———motto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艺术。
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冯三鬼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这是尤为可贵的一种品质,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这种忧患与参与必定会与历史、传统、民族难以割裂。
一位具有现实主义情感,历史忧患意识的画家必定会在这条路上寻思苦觅,千回百转,历经磨难之后终会回到近代以来那场民族战争上。
《中华魂》适时地在冯三鬼的笔下出现了,仿佛那场奋战的战场还没有打扫,鲜血还冒着热气。再一次告诉这个世界,耻辱没有忘记,惨痛不会随意冷漠,勇敢和不屈永远是华夏民族坚守的高贵品质。
所以,在当今西方经济掳掠、文化侵蚀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没必要低头,犹如我们的先辈,永远懂得勇敢和不屈的意义。
《中华魂》正是再次诠释勇敢和不屈的作品。
然而在冯三鬼的笔下,勇敢并非一味地莽撞前进,不顾生死;不屈也并非一味地英勇就义,惨遭屠戮。
在他的笔下,勇敢从来都不反对策略与智慧;不屈也从来都不排除敏锐与包容。《中华魂》当中第19章《1938年5月29日,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正是这样的勇敢和不屈。
然而,我们的空军却并非去空投,炸毁日本平民,而是投放控诉日本军政府罪恶兽行的宣传单,这里面的宽容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中华,这个民族的品质在冯三鬼这幅画里一览无余。
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把中国大地血染成人间地狱。但是,在《中华魂》的整体绘画叙事中并非单一于对血腥的描述,单一于对帝国主义的控诉。而是从多个方面来展示中华民族各界人士的抗日活动,华侨的集体募捐、八百儿童军的血肉抗战、国际盟军的支持、反扫荡的国共合作,以及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反法西斯献身都感人至深。
从此,我们可以明白这幅巨作宗旨并非血腥、争夺、杀戮与控诉。正如,冯三鬼对八年抗战《中华魂》的四字淬炼——“还我河山”!
江山大河,容不得敌人进犯。
抗战的每一个关节和重大战役上,冯三鬼都力图用最简洁的笔墨和最概括的叙事来记忆那段不曾远去的历史。
这些记忆仅仅是来自一个“还”字,似乎所有的硝烟、血腥、呐喊、宣言都在历史的过滤中显得那样珍贵,不到万不得已,不到无可奈何,谁又会如此,只要能够“还我河山”,创伤、屠戮、悲惨、战争都会消弭。
《中华魂》也正是用宏大的场面,至深的民族灵魂在消弭战争,珍惜和平。
这是一代画家的责任。
这个责任对于一名个体画家来说,太过厚重,太过压抑;一个人也太过单薄,也太卑微;这个责任不是冯三鬼必须要承担,也不是他能够掌控。冯三鬼知道,自己的人生不过数十年,精力也并非超人。
但,冯三鬼敢于把一生的光阴扑到民族事业,民族绘画上,正是要把一身血肉之躯奉献给民族的历史。这时候,赤子之心显得多么可笑,多么不合时宜。或许,这是冯三鬼自不量力的地方。
可是,任何一个人不能否定个人的力量。
自不量力的坚守与呐喊,义无反顾地奉献与追求来的多么珍贵与可敬,尤其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物质,忘记灵魂的时代。
《中华魂》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冯三鬼的方式正是用中国最传统,也最民族的水墨大写意来表现这段历史。不要以为中国的传统水墨正在面临绝境,正在被西方的水彩油画技法吞噬。在冯三鬼的水墨大写意绘画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虔诚艺术家的创造。
这与冯三鬼多年来对水墨大写意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首先,冯三鬼从来没有忘记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的简洁意识。
对于表现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性绘画,似乎是一组矛盾。历史绘画中繁琐的人物,盛大的场景,错综复杂的叙事情节,怎么可以用简洁来处理。
不过,正是这个矛盾给了冯三鬼机会。
冯三鬼正是用简洁的笔法、巧妙的构图、符号式的暗示完成了对宏大场面的掌控与叙述。例如,第16章《台儿庄战役》当中,只是对李宗仁及前面的六名战士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后面的数名战士则通过虚实、向背、道具遮挡完成了对群体人物画的描绘。
当然,这种简洁的手法当中,冯三鬼一定会借用符号化的暗示、水墨式的渲染来营造宏大的场面。例如地十七章《徐州会战》当中对烽火连天的描绘,则是用水墨在画面左边部分用不同层次的淡漠铺叠而成,并在边缘的部分略加赤色淡彩,灰色的硝烟聚会成火焰的暗示不言自现。这样的简洁手法,清晰明了,层次分明,没有阅读观感的疲劳与压迫。还有第27章《细菌战》当中“731”的符号暗示,准确而简练地概括出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如果去掉这个符号的话,这幅画作的主题就不会明确,叙事也会受到影响。
说明冯三鬼善于运用的大写意绘画简洁的手法来解决各种矛盾,宏大、繁盛、惨烈正是简洁手法营造出来的假象来实现。
这不仅是中国绘画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艺术素养,正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境界一样,方寸之间,已是千沟万壑。
其次,冯三鬼作品具有水墨大写意笔墨的流动性。
不可否认,《中华魂》的叙事结构式流动性的,每一副画,每一章节也是具有动感的人物描述。
为了达到画面的统一,叙事结构的统一,冯三鬼在笔法与墨法也做了多方面的改动。其中,他的流动性是其中最大的特征。例如第2章《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从整个构图来看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墨块从左下角蜿蜒流动至右上角,这种流动在中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除了难以察觉的细节变化之外,我们至少能看形的变化,使得这幅图画美术构成上一波三折。
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关注冯三鬼在这幅画中水墨笔法上的流动。
最明显的是众多人物衣纹的流动,墨线的交叉组合既具有方向性,有具有层次性。这种方向性和层次性正和远方山脉云气的流动形成互照统一。如果再深入一些,冯三鬼的《中华魂》不光是墨线的流动,就连墨块的节奏也是朝着右上方向统一流动的,聚散分合,鲜明生动,到最后右上角的时候越来越浓,越来越集中,也越来越悠远,一直延伸到画面之外,正同这幅画的烽火意境相统一。
所以,冯三鬼水墨大写意的巧思与严谨在这里可见一斑。
再者,冯三鬼水墨大写意叙事节点独具自主性。
《中华魂》做为长篇历史绘画的大长卷本身就具有历史意义。
八年艰苦抗战,这段历史是写不尽,也说不完的,再加上历史太厚重,也太渺茫,并不可能简短了事。否则,必定是名词罗列,事件相杂,味同嚼蜡。然而,冯三鬼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处理手段。
这种叙事方式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和宏观性,这本身充斥着矛盾的。
个体与宏观并非不可调和,至少在冯三鬼这里。
如此,冯三鬼的《中华魂》也具有了其他历史家不同的视角。“九·一八”“西安事变”“卢沟桥”是大家叙述历史经常提到的,姑且不提。但是,“约翰·拉贝”“中国空军向日本空投传单”“八百‘娃娃军’”“飞虎队”“南洋华侨回国支援抗战”等则成为另一种抗战,真真实实的历史抗战,这种视觉节点筛选续接成了另一种抗战史。
这是一个艺术家个体性的展现,也是他不同于众人的另一层历史描绘。
这种描绘非艺术家个体认知所不能表达,也从侧面表现出冯三鬼对历史的尊重,对史料的独特筛选,对民族责任心的担当,《中华魂》最终完成。
冯三鬼不会对历史沉默,历史之河也不会对我们沉默。
冯三鬼发现了这条河,不管是艰难,还是晦涩,他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了下去。正如那句关于河的名言,"When you see a river, you must follow it to its source, no matter the perils, no matter those comrades that fall along away."
水,必流淌;河,必向海,历史之流不会枯竭……
徐保亮於厦门
2014年7月25日
作者:徐保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