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潘玉良是中国油画早期将中西艺术结合实践的先驱。她是巴黎画派的画家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且这不是基于性别的评价,而是站在历史和绘画作品的角度评价的。
她的作品数量居多,有 4000 余幅,被整理成册的有 1000 多幅。她的作品融合了很多画种,其中油画和彩墨作品最多,水彩、雕塑、版画、素描等画种均有涉猎。长期的国外生活让她的艺术水平得到长足的提升,她的艺术观点也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得到保护。
出身贫寒,求学不易
潘玉良与同时期的女性艺术家相比,起点相当低。她1895年出生,原来姓陈名,1岁丧父、8岁丧母。于是舅父抚养,改名张玉良。
舅父对她的教育极不负责,潘玉良在10岁之后才开始读《三字经》之类的书,她的舅父把她卖到妓院,从此在国内她的名声被一些守旧思想的人看不起。这也是在她求学之路上的一块很难根除的诟病。
她15岁时学习女红,通过描绣花样子和绣一些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和纹样对工艺美术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她,这也许是最直接的艺术启蒙。而和她同时期的女性艺术家在少年时,因为家庭条件好,家庭社会位高,思想开明,会安排女子到正规的小学里接受新式教育。
初遇艺术,刻苦学习
潘玉良的求学之路是跟随他的丈夫潘赞化到上海之后才开始的。她无意间跟随洪野先生学习素描,被洪野先生发现她在绘画上的天赋。在洪野的建议下,潘玉良在1920年考入上海美专。
这是全国第一个男女同校的美术院校,也是全国首个招收模特的地方。当时潘玉良的入学名字为潘世秀,在西洋画科二年乙级插班。当时的西洋画班有80余人,女生只有19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潘玉良在校长刘海粟等人组织的写生活动中表现出对绘画的执着,冒着风沙,也要坚持作画。1921年1月潘玉良作品参加学校的展览会,作品受到关注。由于在聚会上唱了一段非常熟练的京剧“老生”,被有心的人关注起她的身世。7月,因身世被他人挖出,无奈退学。
但她的艺术才能让她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这次校方计划招120名学生,在全国 3个城市的考点里,潘玉良成功入选。
在法国学习期间,潘玉良自己租石膏像,在课后钻研形体结构,时常因画一个草图都要几天时间,一定要做到与石膏像精确的一致。在花卉作品练习中,她为了画晨曦时的菊花,就每天定时捕捉光影,为了让花在作品完成前不要凋谢,半夜里还往花上喷水。
老师刘海粟知道后,建议潘玉良去欧洲留学。1923年,她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西蒙、仰·布佛莱。192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然后前往意大利,并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雕塑和油画。
二度赴法,实现理想
1924年6月潘玉良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巴黎美术学院)录取,跟随徐悲鸿的授业老师西蒙·达仰学习绘画,在那里认识了徐悲鸿、方碧君、邱代明等人。由于在巴黎有非常多的艺术资源和艺术家,所以潘玉良经常去卢浮宫这样的艺术圣地学习,汲取营养,见多识广,使得她的艺术品味和技法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1925年底,潘玉良考入意大利皇家罗马皇家美术学院。从事研究高深艺术于高尔马地(Caromaldi)之门,完成学业之后又进雕塑班学习立体。这样平面立体兼修,绘画雕塑并举,让潘玉良在艺术领域里有扎实的“跨学科”式的训练。
她的作品经常入选意大利举办的展览,成为当时享誉国外的知名艺术家。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并打破了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同年回国途中遭遇大火,600余幅作品被烧毁,只得回国重新绘画,在国内举办个展。
1928年7月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向潘玉良颁发毕业证书,后回到中国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在这期间,潘玉良画了很多作品,大多取材于我国本土的风景,并撰写西画教室使用规范等,并在很多地方开始举办个展,积极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种艺术展览。
潘玉良认为自己的艺术理想在国外会更好地实现,于是她辞去了国内的工作,回到法国。虽然遭遇了战争和逃难的经历,但她的艺术得到了更加长远的发展。
潘玉良在女性艺术家当中属于走在前列,被很多地方评论为中国女性艺术家第一人。在中年时期,她融合彩墨,形成了中西结合的新艺术形式,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颇有研究价值。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魏青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