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1947年出生于花城广州,自喜涂鸦,舅父是启蒙老师,小人书便是范本,父亲捡回来的废旧纸张就是我珍贵的“画纸”。
几十年来,从学校到社会,从花城到鹏城,岗.位变化,职务变动,环境变迁,然而我手中的画笔始终没有丢弃。七十年代初起,我利用业余时间,专攻中国画的山水画科,李可染大师说:“山水画是对祖国,对家乡的歌颂。”我喜爰旅游,热爱祖国的奇美山川,写山水画最能宣泄我的情感。
我写山水画,一是“师造化”。古人说“江山如画”,每到一地旅游采风,我有时间就写生,时间不允许就摄影,注意各地自然风貌的特色及朝霞暮霭。四季晴雨对环境造成的变化,亲身感受所处境地,力争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
二是“多求师”。一个业余美术爱好者,根底很浅,更需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多方求教,听取多方面不同意见,集思广益,充实自己。
三是“学百家”。中国画园地名家辈出,对名家作品多观摩,多临摹,从经营布局,构思意境,到笔墨技巧都要比较鉴别,消化吸收。
寒去暑来,转眼我习山水画已30余年,自觉也能补补壁。近几年,我尝试吸收西洋画之光影法来写山水画,但限于功力,总觉得写出来的是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写出来的水粉画,中国画的特色表现不出来。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并借鉴吸收西画的观念和技巧,把西画包括形、光、色在内创作方法,有机地融会在中国画的笔墨体系之中,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这是我所要不断追求的。
作者:陈广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