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22 18:51
策展人鲁明军
香港菌丝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林少杰
2015年11月22日,由香港菌丝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林中路:李宁个展”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鲁明军策划、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展出了艺术家李宁2011年以来有关水墨的自我实验。
艺术家李宁
艺术家李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不同媒介的绘画创作,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他不断探索油画的语言形式,2011年,喜欢背道而驰的他,逆向而行选择尝试水墨媒介。在他看来,媒介材料在创作中并非重要因素,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转变在内心寻找一种个人状态。
李宁 《破碎·二十一》 纸本水墨 144x360cm 2015
李宁 《破碎·十三》 纸本水墨 69x63cm 2013
李宁 《笔记·七、六、四、十九》纸本水墨 44x41cm 2014
李宁 《笔记·十四、十八、五》 纸本水墨 2013—2015
李宁 《笔记·十二》 纸本水墨 144x360cm 2015
李宁 《笔记·九》 纸本水墨 70x140cm 2015
李宁虽然使用的是水墨语言,但水墨在这里并非作为一种媒介,而只是作为一种绘画材料存在,它本身并不承载任何价值、意义和观念。与此同时,李宁“别出心裁”地选择毛边纸作为画材,这既是出于水墨表现的需要,也是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由于毛边纸的规格尺寸比一般的宣纸要小,加上由于价廉,多用于书画练习。而这种功能本身就意味着他的创作带有一种日课和“反作品”的特征。当然,李宁并不以为然,即使作为一种日常练习,他也并非诉诸所谓的“修行”,而是立足于绘画本身的实验和心理表征。
李宁 《林中路·三十五》纸本水墨 219x84cm 2013
李宁 《林中路·二十九》 纸本水墨 50x100cm 2014
李宁 《林中路·二十六、三十》 纸本水墨 2014
本次展览共展出李宁的三个水墨探索系列:林中路、笔记、破碎,《林中路》是他对自我的反思和实验,《笔记》是他从美术史中摄取的大量信息感悟,尤其是有关博伊斯的图像多次出现在《笔记》系列,他说,这是对大师的致敬和对自我的印证。在具体的创作中,除了中国古画的一些局部母题和表现语言以外,诸如吕克•图伊曼斯、彼德•多依格等当代画家的一些处理方式和视觉语素也进入了他的视野和实践中。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策展人鲁明军认为,“林中路”更像是艺术家的一种意识表征或精神症状。虽然画面的母题更多来自知识经验,而非实地写生,但这中间还是有一个潜藏的目光和观看。这一点,他认为其实从画面中那些特别的光影结构也可以看得出来,李宁常常将自己置身世外,隐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暗自窥视着这个隐秘的世界。大多时候,那些世俗中的人、物和事都被他剔除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一块纯粹的风景。毋宁说,这块风景正是艺术家内心的一种抵达。所以,画面虽然源自某个图像底本,但李宁的抽取和重构是反叙事的,它更接近一种直觉和情绪。对于艺术家李宁而言,这个展览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伟静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