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鹏宇)
与子玉老师相遇,可以说,完全是机缘巧合。
那是我刚到台湾访学报道的第一天,在“中研院文哲所”的展厅里,第一次见到子玉老师的画。当时我尚不知道子玉老师的名讳,但只一眼,便被那些画深深地吸引了。
那些画时而绚丽多彩,时而静美安详,在午后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是极美的绸缎,典雅温润,又恰似年少时饮牛读书的河滩,满目萧条中充满希望,点线之间,浑然天成。
我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画家能够驾驭如此繁多的题材呢?
“文哲所”的蒋老师告诉我,今天有个开展仪式,届时子玉老师会亲自到场。于是,带着无限的期盼,我坐在二楼的展厅等待着开展,只为一睹画家的“真容”。
等到子玉老师走出电梯的那一刻,可以说,单凭直觉便很容易在众人中认出她来。
子玉老师步履稳健,笑容可掬,和身边的到访者们一一握手、寒暄。笑容挂在脸上,她的慈祥与温和在人群之中自带佛光,可以说非常具有辨识度。等到欧梵老师幽默地介绍这些画作的创作背景时,我们又不禁慨叹原来这每一幅画作背后还有着这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那令人羡慕也羡慕不来的爱情。
始信,唯斯人也,方能有斯画也。
这是与子玉老师的第一次相遇。
而真正的与子玉老师对话,则是在我离开台湾的最后一周。当时,子玉老师和欧梵老师正好来台湾访友,我和林乾兄有幸陪同。
所以,有时不禁感慨,我与子玉老师的相遇莫不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好的?我刚到台湾便遇到老师,即将离开台湾,又再次遇到老师。这不就是古人们常说的有始有终吗?
而这次的作陪使我有机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子玉老师的画。原来,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幅画作的产生都代表着一种心情。可以说,每一幅画作都是有生命的。是有温度的。
那天,子玉老师还带着我和林乾兄参观了佛家的道场,与大德大师座谈,吃斋听经,在外人看来的方外之地,于子玉老师而言,都是那么的自然与通脱。我方顿悟,原来子玉老师的心中住着一位大彻大悟的菩萨呢。
记得,看画展时,我指着其中一幅画,跟子玉老师说:“老师,您的这幅画里有诗意。”
子玉老师闻声诧异:“我不会写诗啊?”
我说:“写诗的人,不一定都有诗意。不写诗的人,未必没有诗意。诗可法,而诗意不可学。”
欧梵老师眼中含笑,看着子玉老师,认真地鼓励道:“没错。你姓李,说不定就是李白的后人呢。”
大家笑成一团,空气中充满了温馨。子玉老师的画就像春天里的花,开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人不能光想着名和利,生活里除了柴米油盐,还要一种存在,叫艺术。
感谢子玉老师用生活给画作以色彩,用色彩给生活以生命。
都说大道至简,道不远人,过去的我不懂艺术,一直不明白艺术家缘何孤独,直到与子玉老师相遇,方明白:原来,路,就在脚下;道,从未遥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