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春秋战国玉器的辨识

2015-07-01 15:58

[摘要]:如果说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应该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玉器珍品。

  如果说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应该是实至名归的中国古玉历史上的第二个辉煌。 这一时期的玉器,不仅数量众多,玉质上乘,并且新创了不少优美器型,线条运用更臻娴,纹饰的审美含量急剧增加,刀工秀逸遒劲,风格清新潇洒。短短的五百年间,给历史留下了无数玉器珍品。

  春秋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新创“春秋龙首”纹。这种由勾连云纹组成的“阴线浅浮雕”龙首,不论是绞丝纹

  舌形还是S纹舌形,都是“现首不现尾”。这种龙首纹,是夏、商、西周以来龙纹的一

  大突破,直接影响了战国的龙纹造型。

  2、新创:“春秋谷”纹。春秋古纹有阴线雕和乳突状两种。乳突状谷纹为浅浮雕,鼓

  励圆鼓、体型较大,手感园钝;春秋谷纹部分有阴刻“芽弯”,部分与勾连云纹混合构

  图。春秋谷纹大多排列稀松,布局不够规整。

  3、新创“斜地子”纹、“虎皮”纹、“矩形鱼鳞”、“内勾卷云”纹。

  4、新创螭纹。螭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楚辞.刀歌.河伯》:“驾两龙兮骖螭。

  ”螭纹是个巨大的纹饰体系,春秋创制的螭纹,经过战国和两汉的发扬光大,和龙纹一

  样,成立我国艺术史上光彩夺目的纹饰标杆。

  5、新创螭虺纹。虺是一种毒蛇。《诗.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楚辞.

  天问》“雄虺九首。”虺,又是一种将发未震的雷声。《诗.邶风.终风》:“虺虺其雷。

  ”春秋虺纹大多为圆首、尖嘴、小圆眼、短蛇形身。

  6、春秋脊牙。西周时流行的突齿到春秋时,大多演变成整齐划一的方形脊牙。

  脊牙的制作,需要综合勾撤、平凸、隐起等技法,难度远在齿牙之上。

  二、主流线条

  1、阴刻线技法炉火纯青。细长弧线、密集成束的平行细线、密集盘绕的平行细线、粗细

  纹丝线、鱼鳞线、羽毛线等阴刻线大量涌现。阴刻线的徜徉肆志和纵横洒落,是春秋刀法

  的一大特色。

  2、双沟阴线进一步成熟。比起西周时期的双钩阴线,春秋时期更添三分丰腴和柔畅,密集

  中条分缕析,满而不乱。

  3、“宽一面坡线”。春秋时期流行的“宽一面坡线”,是西周时期“一面坡线

  ”的变体异化,它利用线间距离的增加和线形宽窄比例的变化,使线条更具有动态的美。

  4、“游丝刻”是春秋时期一种新的刻线风格,线条极为细集,线距之密连肉眼都难以分辨

  。这种游丝刻线,到战国时期发展成了著名的“游丝描”。

  5、“硬刀刻”。春秋时期除了“游丝刻”技法外,还有一种与之对应的刀工——“硬刀刻”。

  所谓“硬刀刻”就是下刀如削,精深有力,线痕纵横吞吐,参差利落,却又刀迹尽化的一种

  技法。这种技法是公认的“汉八刀”技法的直接源头。

  战国玉器特征

  一、主流纹饰

  1、战国组合纹。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

  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文间隔。

  2、战国谷纹。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

  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稀。战国后期谷纹多阴

  线刻,线纹飘逸,线形流利,手感平润。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事实上,三者之间

  确实区别不大。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成为“涡纹”,把具有粗壮

  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把谷纹用阴线勾连起来,是战国后期楚国一带常用的手法。

  3、战国蒲纹。在谷纹的基础上加刻斜格线,这种纹饰始于战国,人们把它称作“蒲纹”。

  4、战国星纹。“星纹”是战国新创纹饰,形状就象硕大的环形宇宙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

  “星纹”的出现,经过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的发酵,直接引发了“列星纹璧”的制作高潮。

  5、战国螭纹。战国螭纹是春秋螭纹的继续与发展。战国螭纹多数由龙形首演变为云豹形首,

  “螭虎”的名称也是由此而来。

  6、战国龙纹。战国龙纹中有大量的“双尾龙”和“双首龙”,并且龙身出现鱼鳞纹。这是与

  春秋龙纹的重要区别。

  7、消失的痱牙。战国玉器上很少饰有痱牙,代替痱牙的是出廓附件。出廓镂雕在汉代得到大

  力发展。

  二、主流线条

  1、丝刻线。和春秋时期一样,游丝刻依然是主流线条。古籍曾有记载:“汉人琢磨,妙在双钩,

  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均,交接断续,俨如游丝白描,毫无滞迹。”汉代这种精

  细入微、延续委婉的刀法,是对春秋战国游丝刻线的直接继承。

  2、硬刀刻线。战国事情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的“硬刀刻”,线条更为洒脱,与后来的“汉八刀”

  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

  3、轮廓线。战国玉器上的轮廓线常见的是单阴线和绞丝纹线,也有少量浅浮雕阳纹线。

  三、新器型

  1、组合佩。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的组合佩饰件。

  2、双龙形和W形龙纹佩。战国的龙是玉器史上最生动的龙:有胎有骨,有体有用,有形有势,有蹲

  有跳,有卧有腾,灵活飞动。真是“尽其灵而足其神”。

  战国时期出现的双龙形和W形龙纹,转折有如羚羊挂角,内钩有如水银泻地,结尾干脆利落。

  3、带钩。较之春秋带钩,战国带钩形制由短宽变为窄长,并且多数为四方体和四方纽。战国带钩尾

  部下沉,钩尾略高于钩钮底线。

  4、玉剑饰。以玉饰剑称玉剑饰。《汉书.匈奴传》:“单于朝,天子赐以玉剑。”李白诗曰:“腰闲

  玉具剑,意许无遗诺。”

  一柄玉剑一般具有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种玉饰。

  5、活连环。玉质“活连环”是战国时期首创的器型。“活连环”制作工艺极为繁杂,整块玉料先要分

  断切割,分段画稿,然后再将每一部分按稿谱凿成活环。

  6、虎形眼。战国时期玉器中的眼形,基本上承袭了春秋时期的眼形。首创是眼形是单、双线橄榄眼和

  “虎形眼”。“虎形眼”造型犹如一只橄榄球上飘着一根飘带,给人一种气势逼压的威严感。

责任编辑:小萌

来源:中国文物网-收藏-玉石翡翠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