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北京东方大观2015年秋季拍卖会精品预览(六)

2015-11-12 10:35

  北京东方大观2015年秋季拍卖会

  预展信息

  时间:2015年11月15日-16日

  地点:亚洲大酒店二楼、三楼(工体北路新中西街8号)

  拍卖信息

  时间: 2015年11月17日

  地点:

  亚洲大酒店三楼(亚洲会堂)

  亚洲大酒店二楼(多功能厅)

  亚洲大酒店二楼(锦和厅)

  专场名称和时间安排

  中国近现代书画

  拍卖总数:440

  拍卖时间:2015-11-17 9:30 亚洲会堂

  拍卖地点:亚洲大酒店三楼(亚洲会堂)

  中国古代书画

  拍卖总数:230

  拍卖时间:2015-11-17 14:30 亚洲会堂

  拍卖地点:亚洲大酒店三楼(亚洲会堂)

  金石契

  拍卖总数:191

  拍卖时间:2015-11-17 16:30 亚洲会堂

  拍卖地点:亚洲大酒店三楼(亚洲会堂)

  大观·怀古——瓷杂、紫砂、老茶

  拍卖总数:199

  拍卖时间:2015-11-17 9:30 多功能厅

  拍卖地点:亚洲大酒店二楼(多功能厅)

  古籍善本

  拍卖总数:409

  拍卖时间:2015-11-17 13:30 多功能厅

  拍卖地点:亚洲大酒店二楼(多功能厅)

  西唐画似倪高士 着墨无多趣不同

  “扬州画派”高翔的《溪山泛舟图》简介

  二水/文

  清代的扬州,在“康雍乾”盛世时,凭籍着漕运的发达和两淮盐业的兴盛,成为了商业发达、经济富庶、文化繁荣的商业大都会,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的文人画家纷至沓来,其中的佼佼者,逐渐形成了一支有别于传统主流的绘画流派—“扬州画派”。关于这个画派的生成,历来的说法是受石涛定居扬州的影响,从这个群体的艺术实践上来看也确实如此。然而,真正有幸亲聆石涛教诲的人,“八怪”的十几个人当中,唯有高翔一人而已。

  高翔在绘画、书法、治印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在艺术上得到石涛的点拨,受惠于石涛的艺术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对此,画家是十分感念的,特别是他对这种忘年之交、亦师亦友的关系充满了感激之情。据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记载:“石涛死,西唐(高翔)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由此留下了“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清代诗人闵帘风《题石涛墓门图》)的诗句,传为美谈。

  我们看到的这幅《溪山泛舟图》,纸本、墨笔、立轴,画心部分纵198.5厘米,横47.5厘米,约8.64平方尺,跋文部分纵32.5厘米,横47.5厘米,约1.42平方尺。诚如萧平先生在题跋中所言:“高翔生性懒漫”,所以,他的传世画作较少,且以小品册页为多,但亦最见灵性。《溪山泛舟图》“笔墨疏简,意境冷寂”,“为笔者(萧平)所见高画之最大者”。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再来理解金冬心先生“看君惜墨如金意,画诀全参冷处禅”的诗句,可谓高论。

  有清一代的艺坛,崇尚“标新领异”,画界既以“八怪”开风气,书法也兴起了一股“金石”热潮,他们跳出了晋唐以来的“传统”窠臼,不事馆阁,上溯秦汉,着重以碑学为宗,开拓了书法艺术的创新之路。这股风气也影响到了扬州八怪诸家。“(此学)自郑谷口(簠)出,专以汉法召天下,天下糜然从之”(清代书家王澍《竹云题跋》语)。高翔亦师承郑簠一脉,奇古端庄,自称“知书无如我”,并作诗曰:“竹映油窗日半薰,把君诗句惜离群。于今谁复狂于我,敢向中郎(汉,蔡邕,擅隶书)写八分”,由此可见,画家这种狂放的豪情,对碑学这一书法艺术道路充满了自信心。在《溪山泛舟图》的左上,作者题写了一个简款:“西唐高翔写于五岳草堂”,字数不多,但我们也可以由这10个字当中,一窥他从汉隶八分融入北碑(六朝魏时的墓志)的书法风格:运腕娴熟,笔画连贯,尽显瘦硬生冷,骨力劲健,超凡绝俗,不媚世态的特征,展现了高翔行书的典型面貌。

  元代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的诗句,阐明了“书画同源”的问题,为此,对于高西唐这位终生布衣的高士来说,在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上,进一步提出了画为“书余”的观点,他自认为笔下画的画,是其书法的延续和以书法为基础的再创新,“犹之词之为诗余云尔”,他还治印一方—“西唐山人书余”,常常钤于画作之上。因此可以认为,高西唐对其书法艺术价值是自视很高的。他精通缪篆(摹写汉印文字的一种篆书体),崇尚八分,尝以残墨画山林丘壑,“不肖为画工也”,此幅《溪山泛舟图》就是这样一张以“书意入画意”的精品。

  在文人画的范畴里,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被人们所重视和推崇的,苏东坡在谈到文人画的鼻祖王维时,曾经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人姜绍书更是直接将他的画史著作定名为《无声诗史》。在当时,包括“扬州八怪”在内的无数文人画家们也无不追求着以诗入画,以画言诗,诗画融合的意境美,高翔也尤其是。我们看他的另一幅山水佳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游艇图》中有一则落款说:“壬寅上元日,以无声之诗作有声之画也”,很好地诠释了画家自称画是无声之诗的理论。展观眼前的这幅《溪山泛舟图》,想起他曾题过的:“舟移森木名园改,岸逐朱华翠盖浮”的诗句,我们是不是同作者一样也体会到了那份恬淡、悠闲,超然物外的画意诗情呢?

  近人李浚之在《清画家诗史》中曾言:“广陵逸士高凤冈,画笔直欲追倪黄,萧然门巷无堵墙”,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的《中国美术史》也称“弘仁取法倪迂,以清閟为宗,为新安派之祖,其门人以高翔为最著”。结合着《溪山泛舟图》来分析,我们看到,高翔的山水画,不仅有石涛纵恣的味道,还受弘仁的影响,这种风格又可以追溯到倪(瓒)黄(公望)。画家在师古人(前贤)的基础上,能够学之所长,又不为其所囿,自出机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家风貌。

  正如画家自我评价的那样,他的山水画以勾勒笔法来突出“奇”的特点,将皴法与渲染并用,力求突出文人画的内涵,表现逸笔萧疏的意境,这样就摆脱了传统画工笔墨技法的条条框框。不像有些人那样,“剪剪拘拘”,视唐宋院体为圭臬,无论是用笔的虚实、还是“六法”、“六病”,“常格绳之”,毫无创新可言。他特别强调,要对这种创作的现象保持警惕,不然将“若河汉而无极也已”。事实上,清代的扬州画坛,山水画多师法唐宋,以李寅、萧晨、颜峄、袁江、袁耀等为代表的院体画家,无不如此。尤为可贵的是,高翔在这个特别需要变革的时代土壤之中,得风气之先,不为主流左右,不为“成法”所羁绊,在“八怪”之中,从山水画的推陈出新上,实现了独有的价值。

  (2015年10月2日)

  高 翔 溪山泛舟 198.5×47.5cm

  出版:1.《翰墨丹青-中国明清书画品鉴》P148,

  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8月。

  2.《扬州画派精品集》P104,广陵书社出

  版,2013年。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