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9-12 10:19
历经15年选址和修建,8月30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于9月11日正式开放并推出多达11项开馆展。达·芬奇 《大西洋古抄本》的60幅手稿,以及颇具特色的“‘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营造·中华’——清华营建学科专题展”等,让人充满期待。
从馆舍名称(ArtMuseum)、功能定位以及开馆展内容来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美术馆的角色,这不禁令人思考“大学美术馆”这一特殊文化场馆的功用。
国内大学美术馆的定位通常自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其功能之一主要体现在五六月间举办毕业展,艺考时段举办优秀考生作品展,以及不定期举办师生联展、捐赠展等。一方面,在校学生尤其美术生的视野,有可能因此受到局限;另一方面,重磅展览、特色展览稀少,信息发布渠道不畅,使得社会公众对高校美术馆往往缺乏了解,制约了公共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评论家因而表示,国内的大学美术馆缺乏“美术馆意识”。
大学美术馆只能“养在深闺”?未必。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运营理念。11项开馆展,除了依靠本馆、本校力量举办,不乏从国外引进,以及与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合作出品。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方面,馆内配备了观众服务台、导览设备、咖啡厅、艺术商店等,吸引象牙塔外的社会公众近距离接受艺术熏陶。事先举行新闻发布会,扩大影响力和知晓度,同样体现了走向公众的决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实践并非孤例。2011年和2015年,文化部分两批次公布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其中便有中央美院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两座大学美术馆。笔者进行了粗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央美院美术馆就举办了近10场展览、近30场各类研讨会和讲座,令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美术馆望尘莫及。同期开展的面向周边小学的公共教育活动、藏品保存与修复工作等等,其水平同样不输甚至超越了众多公立美术馆。
并非每座大学美术馆都拥有同等的资源和影响力,然而作为美术馆,理论上便应具备展览、教育、收藏、研究等功能,而不能自甘为本校美术院系的附属品。如何呈现更丰富的展览和活动,获取超越象牙塔的社会关注度,进而为师生和公众提供了解艺术的门径,应该成为摆在每位馆长面前的思考题。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余如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