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从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文字看,真正具有独立意义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大概要算是距今约有两千余年历史,从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和《人物御龙》吧。
在中国的各个历史阶段、各超各代,大都有他们自己杰出的画家代表,就人物画方面来说,魏晋时期有顾恺之、杨子华,五代时期有阎立本、张萱、孙位、周文矩,南宋北宋时期有赵光辅、赵佶、王居正、刘松年、梁楷,元朝有赵孟、刘贯道,明朝有戴进、吴伟、周臣、唐寅、仇英,清代有黄慎、郎世宁、罗聘、张改、费丹旭、任熊、任熏、任颐和等。
王西京、王西洲兄弟二人相差四岁,他们都是我们现时代优秀的人物画画家,其兄王西京更为杰出。
王西京,以细线塑造人物绘画的本领,应当说是中国画距今两千余年有文字记载以来,真正具有独立意义、独立风格的中国绘画,用线造型的中国人物绘画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完全形成了当代王西京自我。他的线形人物画生动、形象、有诗意、有内涵、有情调、有思想……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一笔,将是历史的必然。
王西洲的泼墨人物画,大气沉稳、泼墨淋漓、气象万千,大有神鬼所为之或。同样应当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物画家中一个非常有思想、有情调、有风采、有个性、疯狂的将泼墨发挥到了极致的优秀人物画画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教学部主任曾来德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给王西洲拍摄的专题上说:“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招生以来,报名的人非常之多,可是我们招收进来的人却很少,因为我们是在招对中国绘画真正有建树,特别有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可塑性强的画家,王西洲是我们招进来的一个非常优秀的画家,在高研班学习期间,他很努力,深得导师刘大为先生之喜爱……”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在中央电视台为王西洲先生专题片拍摄时说:“王西洲在上高研班之前,就是一位功底扎实的画家,就有了不小的艺术成就,通过两年的深刻学习,画的面貌大有变化,笔头更大了,笔墨的处理更为胸有成竹了。”
不少人都知道王西洲泼墨人物画画得非常优秀,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参加中国国画院高研班学习以后,他的泼墨人物画更加有情趣、更加有思想、更加偶意、同时也更加深刻了……
然而,可有多少人知道,王西洲从写实人物画怎样转变为后来的人物趣味变型泼墨画的过程呢?
西京、西洲家姊妹们多,而这兄弟俩却都非常喜欢中国绘画,父亲决定请当时在莲湖区文化馆工作的余正常老师为他们传授画技,然而,由于家境贫寒,无法负担兄弟二人同时学习绘画付给老师微薄的学费,于是兄弟俩就只能有一个到老师跟前当面学习,兄弟两个你推我让,最终父亲决定,由当哥的西京到老师跟前学习,回家后再将自己学到的画技传授给其弟西州,西州学画很聪明,经常受到哥哥西京的表扬。然而,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西州也常常难以忍耐不住其兄到老师跟前学画去这一段时间的寂寞,往往是其兄前边走,他后边跟,老师在是室内为西京面授,西洲就在窗外偷听。有一回,西洲随西京身后来到老师家中,见老师窗台上摆放着几盆花儿,为了自己更近距离、更清楚地听老师在里边讲课,看老师在里边做示范,于是就特别小心,轻手轻脚的将花盆往地面上搬,他尽小心慢小心,还是把一个花盆撞翻在地上打碎了,西洲吓得站在那里发呆,余老师出来问明情况,当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是西京的弟弟王西洲为了听自己讲课时,余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西洲,而是将他叫到了屋子里,让他与其兄一同听课……
70年代中期,兄弟俩都特别喜欢任颐的《群仙祝寿图》、陈宏绶的《七十二神仙卷》等,于是就将这些画作进行几十遍的临摹,尤其是对任颐中年后,将书法的笔法应用在绘画之中的画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对凡是能找到的任颐中年后的画作范本更是大量研摹。所以,他们在以后的国画创作中,自然就显示出造型的精确、涉笔成趣、生动耐看的效果,他们兄弟俩在国画学习期间,你追我赶,不懈努力,到了80年代中期,兄弟俩的画,笔法上就特别的相象。在多次陕西省美协向北京画展选送作品,每次都是只保留其兄王西京的画作,将王西洲的作品退回来,王西洲为此特别伤心,流着泪问其兄王西京:“是我的画画的不行吗?”其兄拍着西洲的肩膀,说:“不是你的画画的不好,而是咱兄弟俩绘画的笔法上太像了,评委们误以为你的画是我帮你画的。”
笔者欣赏了王西洲百余幅画作,他的《任重道远》、《八仙过海》、《老骥伏枥》、《花香自苦寒来》等许多画作,细线生动,施墨用彩自然,充分显现出先生深厚的中国绘画功底和绘画风格与其兄王西京80年代画作相近,均不失为他变法前,线形人物画的上乘之作。
西洲知道了自己多次北京画展作品没有被选送是自己的作品与其兄过于相近的原因之后,一时极度的陷入到了迷茫和苦闷之中,他一个人坐在房子里,双手抱头几天不出门问自己,怎么办?怎么办?
当西洲终于有一天从苦闷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从心里象火上爆发一样地蹦出了一个字:
“变!”
他又开始大量研究南宋时期梁楷后期的人物画,从中汲取营养,经过20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今天他笔下的大泼墨人物画,自然奔放、墨色变化大、简洁率意,神韵炯出,先生是在遵循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又适当地吸收了西画的一些表现手法,令人叫绝。
细心阅读王西洲的泼墨人物画作,自然看得出他的画仍极大的保持着西北本土文化基调的同时,把一种心里的奇诡文化用可视的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他的“万变”不离“其宗”,他的泼墨人物在表现个性中有一种扎实的传统依托。先生作画擅用大斗笔,时而飞扬躁动,雷霆万钧、泼墨直扫、落笔奔腾而下;时而轻灵纤秀、小笔细描,似闲云步雨,好似给活人作眼部之手术。
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莹在中央电视台评价王西洲的画时说:“西洲作画用墨讲究,墨色表现丰富,在造型上追求大方和趣味性,在他的画中可看到许多王西洲自己的东西,在表现少数民族,包括农民的形象上都表现得非常到位,具有鲜明的个性。”
看西洲的《太白醉酒》、《竹林七贤》、《仙游图》、《钟馗》、《八仙图》、《凉山红夜》、《朝乐图》、《傣家收果图》等作品,都不失近几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尤其是先生近期创作的大量既有鲜明地域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的作品,如《西藏女》、《疾风劲草》、《在梦中》、《西上对弈》、《东海承风图》、《乐寿图》等画作,笔墨中透露出一种苍凉,桓古和朴实的西域风情又给人耳目一新。
西洲先生更多的泼墨人物画。笔者感到王西洲是一个沐浴着日神的阳光,同时也浸润着鬼神之魔力的人。很像是一个人与鬼的“混血儿”,才智超出常人,笔下的人物画与他这个人,似乎都贯穿着一根“混血儿”的主脉,所以他的画又给人一种无尽的生命意识,气势十足,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笔墨表现极为丰富、泼辣、大胆、耐人欣赏、耐人品味。
王西洲的画能画到今天如此有内涵、有思想、高境界的地步,着这其中饱含着作者的艰辛,体现了他的睿智,同时更是他经过了长期艰苦生活的历练和长安画派众多先贤们的极大影响、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却还整日像中了魔一样,从一个不如意的现实中退宿出来,钻进由他自己所想象的另一个乐道世界之中。他的大泼墨人物画,无疑是对中国文人画的进一步背叛,其画风,极大的超越了水墨形式主义的语言樊篱,自由地调动水墨,运用各种技法,任意表达自己内心世界,几十年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使他已初步形成了自己泼墨人物画独立的风格,他的泼墨人物画语言在干预现实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状 写物,怡出天巧”,不肖形貌似,然得其深意象的大美感。所以,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馆长余峰在中央电视台评价王西洲先生的画风为:“泼辣、狂放、老道,大泼墨和用色一般人是不敢设想的。”
乔犁2009年8月26日于西安求无斋
作者:乔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