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元 俞和临《十七帖》

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生,暮年称紫芝老人,浙江桐庐人。诗人、书法家,隐居不仕。擅长行草、章草、篆、隶、楷诸体,皆精到而文气。书法代表作有《临乐毅论》《行书诗卷》《千字文篆隶册》《临定武兰亭》《次韵答朱仲义见赠》等。

元代的书法基本上笼罩在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大旗下,书风也大多效仿赵孟頫,俞和的书法也是如此。与其他书家相比,俞和的行草书可以乱真赵孟頫,落赵款后不仔细比对是不容易发现破绽的,即便是临帖也与赵孟頫所临的风格相似。

眼前这一则俞和临帖是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成都城池帖》与《汉时讲堂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13.1厘米,横35.3厘米,凡6行103字。释文为:“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紫芝老人临。”

俞和临《十七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尺牍的内容主要是王羲之向周抚问及蜀地风物与绘画,想要观摩与学习。原帖中《成都城池帖》五行,另有半行小字补在其中,《汉时讲堂帖》六行。俞和在章法上没有按照原帖来临,每一通都变成了三行来写。粗细变化与聚散变化没有原帖鲜明,这是由提按笔法变少与侧锋笔法的使用减少造成的。因为笔画相对而言粗细变化小了,字形也就变瘦了,甚至个别字形看上去纵向上比原帖略微拉长,如“蜀中”二字。王羲之的书法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变换较多,经常切换笔锋着纸面,而俞和所临则整体上圆笔多于方笔,很多笔画都是“转”而不是“折”。个别字改变了原帖的写法,如“诸”字,原帖“言字旁”的写法是尖笔而入,逐渐变粗,到根部提笔翻笔上提,整个笔画较直,而俞和所写的笔画是方笔而入,还有很大的弧度,粗细变化不明显。从这一点上而言,俞和虽然字形基本上尊重了原帖,但其书法水平与原帖还差得很远。侧锋取妍,中锋取势,只有中锋与侧锋相切换在笔法上才能更加唯美。不过俞和的中锋用笔也带来了一定的益处,《十七帖》毕竟是下真迹一等的刻帖,相比真迹而言不是那么活泼,而俞和的临帖相比“枣木板气”的刻帖而言圆转较多,行气比较顺畅。赵孟頫也曾临摹《十七帖》,常见的是赵孟頫补唐代人临的《汉时讲堂帖》。俞和的临帖对比赵孟頫的临帖而言,在字形上比赵孟頫把握得好,但字的笔法、结构聚散、线条张力都不如赵孟頫,用笔藏锋多而露锋少,结构相对均匀,张力较弱,贯气不足,因而神采略不及赵孟頫,也就更不及王羲之了。

俞和的临帖为我们提供了元代书家学习王羲之的临帖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元代书风的形成以及对元代书家地位的确定。虽然俞和的临帖比赵孟頫稍差,但相对今人还是强得多,这对浮躁的书坛仍然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