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岭南文化贯穿着一种开放包容的人文意识,特别具有革新、务实、平民意识,与广东人的开放、兼容和创新观念紧密相连。岭南文化很少固守旧思想、旧模式,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与精髓,勇于探索、拓展、开新,力求文化上的跃进和再创造,尤其对异质文化大胆移植、嫁接,再重新组合为我所用。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工艺、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佛山处于岭南地区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地方文化与民俗多元包容。佛山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艺术活动,为石湾陶塑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无论在题材品种还是在创作思想、技巧方面,石湾陶塑都展现出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的艺术气息。
坐落于佛山市禅城区的广东粤剧博物馆
佛山石湾窑,自古就是岭南地区民窑,始于唐宋,繁盛于明清。鼎盛时期,产品畅销岭南,再到东南亚诸国,在国际上享有美誉。因为走商业化路线,石湾窑的主要业务是生产日用陶器和建筑陶瓷,出产碗、盘、罐、煲等日用器皿,制陶技艺达到一定的水准,但与北方诸多名窑相比,还是逊色得多。于是,石湾的名师巧匠就着力融合北方的陶瓷技艺,在制造水平和艺术水准上大为提升,仿制历代名窑产品惟妙惟肖、吸收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生动巧妙。
另外,石湾窑还善仿商周古铜器、唐三彩和各种鱼虫鸟兽瓜果的颜色,从而成为以“善仿”为特色的名窑,其中“广钧”“泥钧”闻名天下。所谓“广钧”,即石湾窑仿钧窑的产品,然而在钧窑的基础上又有传承和发展,这就是“钧窑以胜紫,广窑以胜蓝”。徐悲鸿先生曾对石湾陶器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评价:“北方的瓷器白白细细,嫩嫩的,像女人的柔美;而石湾陶器则蕴含着男性的刚阳和粗犷。”一语点出了石湾陶塑具有独特鲜明的自身特色。
右图,广窑楸叶式洗,明代,高6.7厘米,长26.3厘米,宽18.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
左图,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明代,高14.5厘米,口径11.9厘米,足距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石湾陶塑:崇尚“朴雅”审美趣味
规模化的石湾窑陶塑产品在明代出现,丰富了石湾窑的自身内涵和外延,为清代和民国石湾陶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石湾陶塑崇尚“朴雅”的陶器审美趣味。“朴”为本质纯真,“雅”为正气、高尚,“朴雅”为素敛精致、不事矫饰、不落俗套,这是岭南文化特征之一。明正德二年的霍韬《霍渭厓家训》是早期记载石湾烧陶的文本。在《家训》中,霍氏告诫子孙,日常及祭器用品的来源,需要遵循:“族中凡祀堂只三爵用银,其余日常餐饮器皿和祭祀陈设器皿一律要用石湾陶器,不能使用饶州(景德镇)瓷器。”《家训》还提到族中所用器物以“朴雅为要”,“朴雅”成为了解明代石湾陶塑特色的关键。这种审美趣味也为石湾陶塑日后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石湾窑仿哥月白釉琮式瓶,明代。佛山市博物馆藏
明代石湾窑人物陶塑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里的对象——城隍、土地、门官、菩萨神仙、道佛、钟馗关公之类。这类作品体现了石湾陶塑早期的艺术手法:粗线条、大块面,手法简练、全身及脸部均施釉、衣纹用简括的平行双线勾出。优秀作品体现出体格高古、手法简练、民间味道浓郁的石湾陶塑特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石湾窑月白釉弥勒佛》就是这类特色的作品,衣纹十分简洁,表现肢体的盘屈伸展之态,手脚的形状也只刻画大轮廓,但脸部表情神态毕肖、生动传神。
石湾窑月白釉弥勒佛,明,高1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石湾窑开始产生有名号的工匠和店家,“祖唐居”“升名”“可松”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店家名号。这些店家都善于仿制名窑名器,又有自己的创造。“祖唐居”产品以仿唐三彩出名,除了继承“唐三彩”的黄白褐三色外,在色釉的调配、施釉过程中交错重叠、坯土含铁量的差异而呈现深浅变化,衬托在色釉的底层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异。就这些因素看来,石湾陶塑仿制名窑器物不是简单重复与模仿,而是有了创造和发展。石湾窑明代名家苏可松,擅长器皿创作,多仿商周铜器的精华,代表作出现石湾窑特色釉——翠毛釉,创造出一种独特风韵。
石湾窑翠毛釉撇口瓶,明,高1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8.3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石湾窑翠毛釉胆瓶,明,高17.2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6.6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清代石湾窑:包容与创新的局面
清康熙朝以来,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佛山则是繁华的商贸重镇,对石湾制陶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清代的岭南文化已臻成熟,粤剧、岭南画派、广东音乐、手工艺等众多门类发展到高峰,佛山的木雕、石雕、砖雕、剪纸的形象都体现在石湾窑陶艺品中,这些手工艺品在题材、技巧和旨趣上广泛影响了石湾陶塑艺术。可以说,石湾陶艺深受中国诗歌、戏剧、民间传说、绘画和民族雕刻与地方木雕的影响。
石湾陶塑在清代迎来了繁荣发展。首先种类和题材日趋宽泛,渔樵耕读、农林牧渔乃至拍蚊、搔痒、挖耳等等老百姓日常劳动、生活情景,各类花鸟鱼虫、禽畜走兽和菜蔬瓜果等亲民事物,以及老百姓喜爱的神仙人物和历史人物,这些丰富的岭南民俗风物都在石湾陶上得以尽情表现;褒忠贬奸、扶正嫉邪、祈福求安、尊老爱幼等道德观和社会态度在石湾陶塑艺术上得到传神的体现。“石湾公仔”这个品牌在清代真正打响起来。
清中后期,岭南木雕艺术表现的古戏群像,以巧妙布局来表现复杂的场面,显得场面宏大、工艺精细,这些都被石湾陶塑吸收融化,陶脊和墙头装饰的古戏群像都表现出类似的特点。粤剧对石湾陶脊的影响也颇深。石湾人物瓦脊就将粤剧故事搬到了屋脊之上,那戏韵十足的人物面相,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合乎粤剧法度,戏剧与陶塑完美结合。戏剧中的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被纳入石湾陶题材里,剧中各色人物的行当、台步、情节和扮相皆在工匠的把控之中。脸谱化的大花脸、文武生、侠士、花旦,丑角、小生或仙佛形象等不施釉,既突出了人物身份,又强化了人物形象。戏剧中的盔甲、衣服、头饰、鞋帽,特别是水袖的挥舞为瓦脊公仔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素材。
佛山祖庙建筑瓦脊,石湾文如璧店创烧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州陈家祠前进中路建筑瓦脊,石湾文如璧店创烧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瓦脊陶塑局部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湾陶塑瓦脊“哪吒闹东海”(佛山祖庙前殿西廊看脊)局部,石湾均玉造,长4.3米,高1米。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末民初迅速崛起的岭南画派——居廉的花鸟、林良的飞雁、张穆的喜鹊、苏六朋的达摩,都对石湾陶塑有直接影响,表现出真实生动、釉色鲜亮明快、生活气息浓厚等特征。甚至很多陶塑题材直接取自绘画,而优秀的陶塑艺人如黄炳、黄古珍擅长国画,他们借鉴国画手法,顺手拈来,自成一家。如借用工笔画翎毛技法,运用在主体雕塑上,以琢刀代替毛笔,琢出生动的翎毛。石湾陶塑艺人陈渭岩把景德镇的瓷塑与石湾陶塑两种艺术溶于一炉,创作出汇合两地工艺特色的作品;陈渭岩的徒弟潘玉书继承传统,又借鉴学习西洋雕塑和绘画艺术,把西洋艺术融于石湾民间陶塑艺术创作中,自成创新。这些近代名家为石湾陶塑艺术的文化包容和创新精神做出了榜样。
黄古珍款多色釉日神、月神塑像,清光绪,高85厘米。佛山市博物馆藏
石湾窑绿白釉孩儿枕,清代。佛山市博物馆藏
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新石湾美术馆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由广东石湾酒厂集团出资建设。2015年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注册投入运行,是省级民营美术馆。创办人为范绍辉,法人为周文燕,总监为梁江。
新石湾美术馆按专业高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营,是非营利性、公益性民营美术馆。业务重点为展览策划、典藏研究、学术交流、公共服务。在立足专业和学术的基础上,植根粤港澳大湾区,携手全国美术界专业力量,以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学术态度,坚持“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三个特性的办馆宗旨,致力建构具有鲜明岭南特色与全国水准的美术馆运营新模式,以推动当代美术繁荣发展,更好服务新时代的广大社会公众。
新石湾美术馆以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市为基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展开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以“汇聚一流专业资源,凸显岭南文化特色”为宗旨,积极探索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创新发展之路。建馆五年来,聘请国内享有盛誉的艺术专家领衔组成专业运营团队,通过艺术展览、学术讲座、交流互动等多种方式,为省内外艺术家、专业机构、美术爱好者搭建起新型的公共美术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的多种文化服务,在专业界、公众和媒体中均获得高度评价。
2019年10月,新石湾美术馆迁入石湾大雾岗森林公园近5000平方米新址,场地面积扩充数倍,可同时举办若干个不同的展览活动。馆内设有作品展示区、学术交流区、公众休息区、艺术工作室、藏品资料库等。所有区域均按照国家专业美术馆标准配置设施,可满足开展各类艺术活动的不同要求。
学术性|专业性|公益性
长按二维码,关注新石湾美术馆
作者: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