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萧鹏自述

  故宫和民居的题材我画了二十来年了,其中虽尝试过多种形式的创作,却总是不自觉的走回老路上来。我想是经历和个性决定了创作的题材和风格的选择,我生于西安的老民宅,长在北京的老胡同,生活的印记是如此之深,不用天南地北的去体验就会不断的涌现在脑海心田里。

  上大学的时候受八五思潮的影响,读了不少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书籍,画了各种样式的画作,开拓了眼界也丰富了知识,但是也有些茫然无措的感觉。一百多年的现代绘画史多是破旧立新,早期虽门派纷立却元气充沛,情真意切,一路下来走到现在却有些牵强贫弱的感觉了,在看似无限自由的创作状态下,思想的跟风和形式的抄袭随处可见。有时新奇己不是创作的内需所至,而是观念强求和风尚影响的产物。在资讯丰富交流便当的现代,知道种种思潮和画风是必然的,进行多种尝试也是必经之路。但是跟在大师后面追了又求,在各种风格流派中探了又索以后,还是要有真我的存在,还是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样貌才有创作的意义,否则就象设计产品一样只是应求产生出多种样式的选择而己。

  对我而言好古与尚新没有高下之分,写实与非写实的手法也不是守旧和创新的试金石。天生万物皆有可观,舒发自己的天性,吸引适当的养分,完成自我的成长是最重要的过程。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深,饥渴的心田慢慢的被滋润灌溉,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青砖红墙隐含了多少被遗忘的华夏文明和生命的真义,我们民族曾经拥有的平和自然的生活方式多么令人神往!面对所画的题材往往有种敬畏之情,透过熟悉的表象,这些古老的建筑有着文物般神圣庄严的气度,平凡的场景成为了我们民族集体潜意识的载体。有时就象被催眠了一般,信马由疆的畅游在历史的遗梦中,仿佛亲身感受到先贤们久违了的气息。

  早期画此类题材用的是直接画法,总觉得辞不达义,建筑中的细节表达不充分就无法传递出砖瓦木雕及楹联匾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趣。经过多年的尝试,终于可以用多层透明罩染的画法在宏观上表现古老建筑的气势与神韵,同时又保留了大量的细节供人们品味其中的深意。画的年头长了,写实的手法也有限制的一面,但是求新求变不是目的,关键还是要有感而发自然而然,既然言尤未尽还是精耕细作下去,夏去秋来随着人生经历的累积和变化,相信作品自会渐趋成熟呈现出应有的风貌。

2006年6月

作者:萧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