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08-北京》以及其衍生版本《搓麻将的女人》,这两幅出自中国画家刘溢之手的油画,由于众多版本的解读,俨然成了世界名画。其网络点击率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星空》。今年初,刘溢携此画及其他30多幅作品来到上海,又在上海观者中掀起了一股“麻将热”。
这是旅居海外20年后,刘溢回归国内的首次作品巡展。去年在北京今日美术馆进行首站展出时,反响甚好。而今移师上海,再度引发围观。展览首日,热情的上海观众排起长队,绕上海美术馆一圈有余,此番场景仅在上海双年展期间有见。而刘溢的新书《作品的背后》发布会,也引来千余名读者,图书储备供不应求,馆方当日不得不延时闭馆。
“北京的学术氛围很浓,而上海则是一场‘全民运动’,有人拖家带口来看展,有的孩子甚至跨过围栏,凑近端详我的画。”面对上海观众的热情,刘溢回应道。
“麻将女”解读热
刘溢1957年生于天津,1978年考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与陈丹青、杨飞云等人同窗学画。1991年,他移居加拿大,逐渐跻身西方主流艺术界,活跃在世界各国画廊和博物馆。2005年,北美电视媒体曾把他作为“加拿大艺术家十杰”予以报道。
这次来上海,刘溢特地从藏家手里借来了倍受关注的代表作《搓麻将的女人》的另一版本《2008-北京》,以及著名演员宋丹丹收藏的油画作品《泥女》等进行展出。而去年完成的《烽火诸侯》和今年完成的《钟馗嫁妹》等回国后的新作,也在上海首次和观者见面。
展出中最受瞩目的,非《2008-北京》莫属。这幅以5位裸女打麻将为题材的油画,2006年在纽约展出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不少观者将其中的女性解读为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玩“麻将”的各种表现则暗示各国间的实力较量与利益关系。为了能将此画留在中国,刘溢对此画进行二次创作,并在细节上稍做改动,更名为《搓麻将的女人》,此画一出又引发另一轮解读热潮,各国观者解读“麻将女”的兴趣经久不衰,其网络点击率现在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星空》。
按照网络上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解读版本,这些女子,代表着全球化竞技场上的博弈者;画左面是一个最天真和最聚精会神打麻将的女孩,正为抓了一手好牌而暗中庆幸;中间背影的女子开了一个“东风”明杠,象征“中国在崛起”这个不可无视的事实;中间正面女子,似乎有些外来血统,打牌之余另有闲心眺望光源,也即将来,她穿着光鲜,脸上略带一些忧虑;而躺着的外国女郎也来掺合中国的游戏,却信心全无地躺在那里,因为她少抓了一张牌,只能做相公,陪打。按照这个解读版本,四个女子分别代表日、中、美、俄在全球博弈中的各自心态。
对麻将女的诡异和超乎想象的解读,看来非常荒诞,却也给作者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和画外音。面对诸多解读版本,刘溢表示,网友的非凡想象力“远超出其本意”,有些解读甚至让他“心惊肉跳”。对画中寓意,他从未表过态,对诸多解读,也从未肯定过任何一种。
“就象是读《红楼梦》,一千个人读了有一千个解读的版本。”刘溢接受采访时说。他并不在乎画作被如何解读甚至曲解,而是在意人们“愿意解读”。
西方技法+中国戏剧表现力
其实,《2008-北京》并不是刘溢唯一受到热议甚至是曲解的作品。2006年,他的作品《网络女》因为在画面中呈现两少女在一墙之隔的中国版图内玩游戏,被部分网友揣测“是预言了两年后的汶川大地震”。而《晦在牧羊女》因为以司机的视角作画,又被认为是预言了2010年轰动国内的“李刚事件”。
面对网友们的揣测和解读,刘溢说,“每个人都有梦,所以画梦就成为艺术家该做的事。我画画的目的,不过是让人在白天看到我的画,想起晚上自己的梦。”
在欧美艺术界,刘溢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与波普主义两极之间的探索者”。源自西方的技法结合中国当代的戏剧表现力,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探求欲望,是刘溢的成功之处。他谙识欧洲古典主义绘画技法的精髓,并将中国元素融于画作之中。在作品《泥女》、《贵妃醉久》和《烽火诸侯》中,均出现京剧中的凤冠。而《中国女仆》中却着重刻画了几位欧洲女性。
“刘溢对中西两种文化都充满了自己的体悟,即使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他的作品总能引起众多的文化讨论,同时引发大众的共鸣。”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如是评价。而昔日同窗陈丹青则称,“难以辩驳的写实能力”以及“戏剧性的表情和难以解读的情境”,是刘溢成功的源泉。
作者:彭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