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理性解构和情感宣泄—李德庄的新彩墨画《大红绸》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聚会中,结识了李德庄,走进他的绘画艺术世界,充分感受一种特有的人格追求和艺术魅力。李德庄自幼热爱绘画,美术老师杨惠民系上海美专毕业的雕塑家,经常鼓励他参观现代绘画艺术作品,受到熏陶,提高审美鉴赏力。中学毕业后,继续在南洋艺术学院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主攻西洋画,后又转为探求中国墨画,逐步形成自己的绘画特点和个人风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了美国之后,李德庄在纽约认识巴勃罗.毕加索当年的密友赫林曼夫人(Mrs.SelmaAmddurHeringman)和曾经在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当了27年东方馆馆长的周方(Fong Chow)。接触观摩到西方的文化艺术和美术馆珍藏的大师杰作,对他的绘画艺术进程和风格影响深远。

  从1978年应邀参加新加坡国家的画廊“Art78”联展和1980 Hilton举办个人画展以后,李德庄从事现代彩墨创作和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并多次获奖。其中包括美国纽约IAC颁发的美术奖。李德庄也曾是美国纽约Gallery International 57代表画家之一,作品应邀在法国巴黎大皇宫沙龙美展“Saloon Des Artistes Francis Grand Pallais”、美国纽约52和57国际画廊“Gallery International 52\57”,英国伦敦肯路画廊“king’s Road Gallery”,新加坡国家画廊,日本福冈美术馆,日本大古瓦美术馆,台中省立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多本美术馆“Tropan Museum”、韩国文化中心等国际联展,荣获国家、主办单位的奖励和收藏。

  《大红绸2000》的直觉感悟和美学品味

  李德庄在工作室挂满他的部分作品,十分抢眼,居中有一幅《大红绸》(365厘米×143.8厘米),《大红绸》构图是在窄长的画面居中有着一条宽窄不一的大红色块,无头无尾地流动着,上下方粗壮的笔触,掩盖不了橙黄底色,自然生发一派喜气洋洋、普天同庆的氛围。为了使画面均衡、生动、断续的“十”字相加相叠,或明晰、或模糊,似有似无,在质上又显出量感来,足以证明作者是煽情高手。我惊奇地发现这幅画可有两个视角,一个是仰,即是从红绸的下面往上看,似中国传统的彩绷,笼罩了整条大街,无始无终。

  另一个是俯,即是高层建筑顶端俯视,感受到一条大街上人群挥舞红旗、红绸、红星、红电光棒等而构成红河,流淌着欢声笑语,阵阵欢腾,不绝于耳。这“俯”“仰”往还,远近取之,就可以进入中国古代哲人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

  颜色是气氛,宛如人的肤色、妆扮;构图是骨骼;思想内容是那表面见不到的血液。

  李德庄的新彩墨画创作和研究近三十年,是有其生成、发展的轨迹。早期,他偏重于写生的山景、水景、街景,寄托了乡愁民情,先后形成了“天涯系列”、“水浒系列”、“街景系列”、“节庆系列”,有着一股冲劲和韧劲,具有惊世骇俗的爆发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性。他认为,艺术家是科学家,也是发明家,是人类智慧最高境界的体现。

  1984年,新加坡大华银行举办赛事,李德庄《新水浒系列》(183厘米×102厘米),荣获中国彩墨画美术一等奖之后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对记者说:“颜色是气氛,宛如人的肤色、妆扮;构图是骨骼;思想内容是那表面见不到的血液”李德庄是这样赋予予他的绘画作品一个全貌。他兴致勃勃的继续解说:“作为绘画,首先要在媒介(质料)上创新,再加上构图、色彩、线条上创新,主题思想也跟着创新了。画面上的结构,像人体结构,头、手、肢体和躯干有一定比例和关系,不能太大太小,也不能太长太短。他强调:“唯有在题材、构图和技法这三个方面创新,才能产生所谓的“创作”。此外绘画作品有了地方性、民族性之后,画家下一步要做的是,要具有人类共性的内涵,方能获得不同的都市人的接受”。因此,他的画作和自身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此外,李德庄对中西画的分解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仅仅根据作画媒介而把作品归为中西画是人为的区分,依我看,最重要画里要带有画家的创作精神和感情;拥有自己创作和感情,画家可以处理宇宙各类休裁,创作出独特的作品,和属于自己的文化,”

  

  艺术家有心肝,也有宝贝

  《新水浒系列》荣获美术一等奖的评选团之一香港美术馆前总馆长谭志成对李德庄的创新表现特别赞赏,这幅画作可以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作者选用了新的媒介(质料在三合板上,涂上漆料,表上一层棉纸,构成一种特有的质感,海天一色,凝生、压抑、苍凉)近景中的驳船及人物,用极其粗犷笔触,几拉几刷,体现了一定的速度、力度和强度。它不是一般闲情逸致的海边写生画,而是作者依据生活、提炼生活后的精心之作。作者对我说,20世纪80年代,已进入了集装箱的海运时代,驳船已被大海轮淘汰;许多船工也被闲置起来,一腔悲愤,万般无奈。我们从这幅画面上,真正体会到,艺术家有心肝,也有宝贝。

  现代彩墨的国际净空和心灵震撼

  2000年,李德庄的彩墨创作和研究,为之一变。从早期的彩墨写生水边河景、风景和街景,逐步发展到创新彩墨表现手法,而后又演变成那粗犷豪迈不羁、深度张力和多重层次感的抽象画。我参观和浏览了他在工作室悬挂在墙上的和收在画夹中翻拍的摄影照片,太多是这类抽象画,找不到早期出现在画面上象的人和物了。尽管如此,理性的解构和感情的宣泄,仍然一以贯之。如《牌坊灯影》上半部的间架结构稳实、《抱着灯笼的小女孩》,剧中硕大的灯火衍射、烂漫、完全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只是作者将记忆中意象片段打碎、揉和、重组,既有印迹,又无印迹,取得一种能让夜色、灯火与所表现客体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给人一份抚慰、一份震撼、一份惊喜!大家知道:进入20世纪新彩墨画在国际上有一片净空。她的发展,一般有多种不同的渠道,或从传统师承、发掘;或从西洋画蜕变;或从生活中走出来的等等,李德庄直接取材现实,从自然和人生中汲取营养,东学为体,西学为用,使他的抽象彩墨画作有了扎实的根底与揉和东西方的表现手法的契机。在《林中听雨》画面上,是雨浸淫了绿,还是绿滋润了雨?浮光掠影、惊鸿一瞥是不能予以判断的。只有你驻足蹩息,细听那雨声或“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嘈嘈切切如私语”、或万籁寂静、骤雨初歇、滴答一声,回荡空谷”才能体会和理解雨和绿的互相浸淫、互相滋润的关系。写到这里,我自然哼出宋人词句“曾忆绿萝裙,处处怜芳草”,算个交代。类似这样的佳作精品 ,还有山景《走出象鼻山2000》、《德库宁的对话2000》、水景《冰河里见到了绿洲2002》

  ,《看不到那山后的流水2000》等这些佳作精品 ,我粗粗估算有二百多幅,充分说明了作者近三十年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如果说人有七情六欲的话,李德庄作品虽不能一一穷尽,但至少在“喜”“怒”“哀”“乐”四个方面,得到了畅发,得到了宣泄。

  得到了恰到好处、尽善尽美的表现。理性的解构,近似于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美学的“简约”,不是简单和大约,更不是随意和粗率。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而这一基本功在其作品中随时可用上,随处可见得。在他抽象彩墨小品中,有纯然黑白的,也有纯然彩色作品的探索。在纯然黑白作品中,注重运笔和墨韵,不经意留下来的空白,充满了诗情。在纯然彩色作品中,充分利用水分,把一座座山都绘成透明或透明,山山相叠的形式意味,到了极致,这是一。第二,在追求理性解构和情感宣泄的整体艺术效果时,李德庄转益多师,从不固守一门一户之见。由于李德庄多年来经常广泛接触观摩鉴赏各地美术馆珍藏的大师杰作,他同我交谈时,提到了古今中外绘画大师的姓名和艺术主张,业绩,深受其恩泽和滋养,并不是违心之论。

  我个人认为,20世纪中叶潘天寿的国画,似钢筋水泥,结构和用笔十分坚挺;林风眠的国画,则宇宙浑然一体,朦胧柔美,意境不同,一刚一柔2在李德庄的绘画艺术中也能找到影子。第三,在现代彩墨日益国际化的进程中,遭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冲击,势在必得。近三十年来,李德庄心理历程中始终没有丢弃东方美学和艺术精髓,以“东方学体,西学为用”来概括,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换言之,李德庄追求的是据守东方本位而不断寻求变化的艺程。他说:“认清方向有如开凿运河,要选对地方才能畅行无阻。”人生是如此这般,艺术这般如此。

  总而言之,李德庄的理性解构,还留有余地,富有“简约”之美。他的情感宣泄,也未到顶点,从色彩、线条、构图上给人一种醇和、明丽、大度的美。所有这一些,也许给广大观众带来了耐看之处,不流于一般。当然,李德庄正当盛年,多才多世,痴迷俱佳,艺术创作和研究之路也在他的脚下延伸着。我企盼着他的新成果新气象,定然会在国际画坛上赢得更大荣誉。(2004年6月1日于厦门)

作者:卢善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