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抽象+”艺术大展系列艺术家专题
李迪,著名旅德艺术家,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李迪八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就活跃于当时的艺术界,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筹划过前卫艺术的“中国表现艺术展”。他的早期绘画,笔触的特征非常明显,但那是张扬个性和个人情绪的表现主义笔触,他在德国的二十年里的绘画轨迹清晰可见,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的同路人,这和他早期的审美有关,然而,促使他的绘画风格产生根本性变化的则是从2010年回到中国建立工作室之后。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连续举办多次个展和参加联展,展现出爆发性的能量,受到艺术界多方的注目。最重要的两个展览就是由追溯艺术本源的“中华HB”,到具有瞑想特征的“纵横”。
艺术家李迪
“我现在用两种最极端的方式绘画,一种是最宽的笔(刷子)一种是用最细的铅笔。其他型号的笔我都暂时不考虑使用。”
不管笔宽还是细,在新的画里面也是一种节奏、气韵、笔触的一种衔接。在画的过程中我是很少设计我的画,我画画很少参照任何一个东西,也不去参照刚刚画完的一个作品,每一张作品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它的结果走向哪里我不知道,我知道最终的目的地是我想到达的地方。不同的笔,也只是材料的变化,我本身追求的东西还是没有变的。
纵横 2016 A29 布面丙烯 200x180cm
李迪的新作品,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复和反复,这是瞑想绘画的语言逻辑,就像僧人反复念着经文一样,专念于一种旋律。这里没有欲望,没有情绪,所有的曲线被分断,反复着同等长度的体块,纵横于空间里。形体重复和反复,笔触也是反复和重复。为什么会从那么情绪化和个人化的表现主义主义语言,过度到无欲、无律的瞑想绘画?那应该是艺术旅途中的修行。
要想了解李迪艺术的旅途,有一个具有启示性的分段,那就是在中国艺术形成期的八年,留德的二十年,再次回到中国的六年,比较一下其中的人生和绘画,以及风格的转变,或许你就对纵横与瞑想有所理解。
纵横 2016 A18 A19 A20 A21 布面丙烯 230x60cm 四幅
李迪由早年在大学时代就形成的表现主义风格,进而过度到现在这种只求单一元素的纯粹绘画,这是纵横与单一,时空与元素的对话。
纵横 2016 A18 A19 A20 A21 布面丙烯 230x60cm
由具象的形过度到抽象的形,我以为是形和笔触博弈的结果。在李迪的绘画中,无论是早期的具象还是现在的抽象,在视觉外观上有着质的飞跃,但是它的内核,也就是作为绘画的力度和释放能量的状态是没有两样的。
纵横 2016 A23 布面丙烯 230x60cm 局部
造型艺术就是先要造型,形是作为识别符号而存在的,那么有没有一种非具象的识别系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抽象,然而识别抽象绘画的符号是什么?主要是构成和笔触。
纵横 2016 A9 布面丙烯 115x95cm
构成的概念从哪里来?它肯定不是从他人的抽象绘画中来,这也就是那些看着无趣,缺少新奇的抽象作品所犯的通病,他们是从熟悉的绘画语言里借鉴。其实,真正独创的抽象语言来自对万物运动的观察,感受它,攫取它,笔触就成为塑造这些运动和构成的至关重要的媒介。
纵横 2016 A28 布面丙烯 200x100cm
纵横 2016 A23 布面丙烯 230x60cm
纵横 2016 B1 布面丙烯 55.2x73.5cm
“绘画是我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表述方式。我除了继续下去,别无选择。”
中华HB工作现场,元典美术馆
“中华HB”的展览对于我是一次冒险的尝试,但这个冒险让我充满快乐。选择铅笔是它的“简单”赋予我自由的可能,我对铅笔有了许多的认识,特别是在使用了很久的软笔之后,铅笔线条的明确,技法的简单,以及它和油画和水墨相比低调的文化背景和属性,让它变得更富于轻松表达。出于对理念的表达,无处不在的流动的线条在交错交叉的碰撞中从一个点延伸至无数的点之中,是一种线的交响曲和凝思的盛宴。每一条铅笔画出的线条是一次无目的的漂移和对自信的重新拾回,从虚无之中被线带回现实又被卷回虚无的想象之道。
中华HB工作现场,元典美术馆(2)
出于对“简单”材料的兴趣,我使用多年不用,也不被重视的HB铅笔做为我的工具,在一个巨大的空间和墙面上完成的,这次展出的是从墙面切割下来的部分,这是一幅没有构图和主题布局的巨大作品,所以无论最后怎么切割,画面表层如何脱落,它都是完整的作品。
中华HB 创作现场
我喜欢铅笔发出铅亮乌光的黑色线条排列出来的无序的状态,在漫无目的的涂画中,有意识的排除或保留从生活状态带入“场”的各种情绪和信息,这些已经足够我一天在工作中去消化和解构掉,甚至有时是一种负担,我尽量保持干净整洁的内在感受,但在离开这个“场”的时候,却完全保留着带回生活的这种简洁的和小有成就的绘画“状态”。
中华HB,铅笔木板,2015
我喜欢这种无章无法和无主观意愿的强求于我的自由气息能融入我的紧张有序的生活之中。喜欢绕过绘画性和过多的各种概念,呈现随机,偶然和不做控制的结果。绘画的过程成为特定时段的状态,在期待,安静和孤独中,等待你的“世界”慢慢脱去躯壳,露出精神和灵魂。
我喜欢在行进的过程中经常回归心灵的原点。
——摘自艺术家自述
中华HB 2015 铅笔墙面 22米x5米(局部)
当我在失去实在世界的参照时,我就更相信直觉,尽管我们知道直觉也是现实的一部分,而现实又是主观世界的一种解读方式。我常常切换在两个世界之间,就像在不做艺术和做艺术的两个状态一样,切换自己。
我更多凭直觉去画去感受,在直觉里发现属于我的逻辑关系,很多艺术家按照你刚才谈到的那样去做,在寻找一种回归、一种对应、一种大的脉络。但对我来讲,我就是直觉的人,而且一直在用直觉在冒险。因为它是没有依据的,唯一的依据就是绘画自身的精神逻辑作为依据和法则。绘画的语言是开放的,它承载人性的开启,本性和冲动,也支配自由的动力和能源。古典主义,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经验的完整性,有时让我感到敬畏而选择远离,我曾经认真的研究过西方的传统绘画语言和中国书法的气韵贯通,我不知道我的现有成分那些是由于这些视觉考察而成为一种能源,也许回答是否定的。
中华HB 2015 铅笔墙面 22米x5米(局部)
经历了几个月的苦思冥想,李迪决定不能够去为了画一个什么东西而创作,而是应该试图尝试一下能否去不画一个什么东西,这是一个创作理念上的巨大的不同,以往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带有太强的主观意愿,总是我想画什么我想表达什么我想让别人看到什么,尤其当代艺术以观念为核心的价值系统更是要求作品不能没有“想法”,创作过程不能没有“观念”,然而一个力求去除主观意愿和想法并且不想去画出一个什么的过程是否也会是另一种更加有趣的观念呢?李迪在十天内只用最简单的一种型号的铅笔,争取以毫无目的毫无章法毫无主观意愿的状态把整面墙画满,希望剔除绘画的概念,放弃追求绘画性,只强调“绘制”本身的行为与过程,不预设结果,争取呈现一种随机、偶然和不做控制的结果呈现,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特定时段“绘制”的行为过程终止的状态记录。之所以采用一种型号的铅笔其实是隐喻回到绘画的原点,所有学习艺术学习绘画的人在开始的时期都会被教会用铅笔开始素描和造型的基础训练,铅笔在这里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也让艺术家很有亲切感,而李迪的个展名字就叫“中华HB”就是想剔除所有的概念、意义、问题,客观而中性地将观者引入艺术家试图呈现出的对于艺术、对于绘画、对于创作以及展览机制所进行的反思,从而引发更多的讨论和可能。
这是一件做减法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做减法的展览,而它所针对的正是这个处处绚丽复杂地无以复加的时代与现场,希望李迪制造的那一面密布“中华HB”铅笔线条的浅灰色的墙能够让你真正驻足凝视,安静下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艺术的本质,甚至压根就什么都不去想只去感觉那一片巨大的简单而又无限丰富的灰色。
——摘自梁克刚《灰色的减法》
贰·2014夏-11 90x65cm,纸面碳素,2014年
我画画时的爆发力很强,注重贯通的衔接,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一张画的完成需要一定时间,需要很多遍的覆加和改动。尽管每次画的过程是冲击,爆发,行动,甚至搏斗这样一些因素在里面。其实我无意追寻抽象语言,就像我改变表现性语言是一样的,它必须和我的精神状态发生关系,我在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注意到语言的力量和内涵,维特根斯坦(Ludwig J·sef J·hann Wittgenstein)曾经说过:“语言的界限既是世界的界限。”绘画语言的强大在于我们使用它的方式,而不是它本身的意义,我在简单的描绘中同样能感受到原有的形象与形式的感情表述的温度。
贰·2014夏-05 90x65cm,纸面碳素,2014年
我更愿意用另外一个词汇表达抽象的概念,那就是回归语言本身,这是我现在为什么如此去画的原因,没有其他的杂念。我希望从原来复杂的表述中抽离和脱离出来,这样我会更用简单的方式关注我的世界图景,绘画如果没有回归到它自身的语境之中,就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诉求。所以2015年我的展览上发生的很多变化其实在2013年就开始了,当时我接受了在北京的一个国际素描展览的邀请,开始在90x65cm大的素描纸上用炭笔尝试我积蓄很久的能量,没想到它真的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口子。
叁·2014秋-45 90x65cm,纸面碳素,2014年
我们所认识的抽象无非就是被艺术史确立的抽象主义,它从早期的雏形发展到后来的极简主义艺术,这个脉络到此结束了,但还有一种“抽象的过程”是一直存在的,它是提纯的思维与实现过程中的悬置,在作品的演进中体现价值结果和信息性,这个过程是对形式元素研究与体验的个人经验和价值的冥想与表达,也只有在过程之中才有被开启和构成的可能,即成经验对于我的启发和影响是有限的。我这几年是想把绘画精神的含义消解在形式表达和日常的视觉体验中,而不是彻底的剔除精神体验,我一直在触及能承受的简化表达的底线,想通过一种纯粹,朴素和直接的形式与色彩语言本身的能量去解构容易浮于表面的抒情表现和浪漫情怀,进入一个不受干扰的,富有逻辑关系和思考的纯粹的境界里。
叁·2014秋-39 90x65cm,纸面碳素,2014年
我现在这种绘画里面,既是表达形式与构成的语言,同时也充满了一种朴素的情感冲动和释放,我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罗斯科说过:“一个艺术家的生涯应当依循一种逻辑的,有序的连续性进行发展。这种期待的逻辑是:一件事情解决了,才会出现第二个事情,然后如此这般,连续不断的发展。”
叁·2014秋-21 90x65cm,纸面碳素,2014年
壹·2013秋-28 65x90cm,纸面丙烯,2013年
壹·2013秋-23 65x90cm,纸面丙烯,2013年
壹·2013秋-17 65x90cm,纸面丙烯,2013年
抽象+-抽象绘画在中国的新可能性
出品人:罗韶颖
学术支持:王端廷
策展人:梁克刚
开幕时间:1月27日 下午15:00PM
学术论坛:1月27日 下午16:00PM
展览时间:2018年1月27日-2018年2月28日
地点:重庆市南滨路东原1891中段 原·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