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年3月4日,北京在3画廊上一年度影响力展览“容迹——朱小地个展”,历经跨年和延展之后,正式圆满闭幕。每一个亲临展览现场的人都对此恋恋不舍。大型空间装置“容迹”作品,在被艺术家朱小地亲手剪断的瞬间,张力迸发,一根根黑线在空中升腾弹跃……以升腾作结,是艺术家对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容迹”的最后阐释:在谢幕时刻轻盈上升。
诚如独立艺评人薛丹青敏锐的觉察到朱小地类似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又一现实原型一样,在《容迹》的闭幕式上,我们得知朱小地卸下过去行政重担,开始新的自由之路的消息,感受到传说中清华知识份子在新语境下寻求意识独立的探寻精神。
也如艺术史学者文嘉琳指出的那样,“朱小地,走向艺术创作之路,是自由天性使然,又是自我救赎之路。……他最初以水墨为介质作为自身表达的方式,以平复其精神和寻找理想之出路。”由此,进一步窥见朱小地水墨的存在主义本质。朱小地从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自我追问开始,向从现代主义开始以来的形式提出挑战,回应一百多年前高更的那个著名的提问“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以反复覆盖的黑墨书写生命存在的广袤。
如果说,朱小地水墨是其自我存在的露面与出场,那么装置“容迹”则是艺术家对本质的探究,极简的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存在,将藏匿于现实世界中的不明之物暴露出来,唤醒精神的复苏和顿悟。这是“思想的物化”,是艺术家精神信仰的追求与显现。
如今,艺术家以“剪断”线条这一行为来谢幕《容迹》,既是作为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面向。正如诗人棉布评价本次展览的概念闭幕那样:
“朱小地用“剪断”这一行为,来谢幕他的个展《容迹》,他彻底的完成了精神的升腾和告别,于是,他轻身面向未来,毫不留恋已有的成就,在历史主义的语境下他叛逆和挣脱。
而,线,是一个哲学观念,它非常活跃,无始无终,指向未来。这一巨大的隐喻,充满活力的使用了朱小地原作,装置《容迹》的材料,这5万7千米长的尼龙线,它深入到每一个收藏者手中,用吧,用吧,一直回到大地,这一诗意的召唤。
展览赋予普普通通的线以深刻的内涵,进化到“朱小地线”,颇有从光影痕迹到神迹的概念创造,有两个系列:使用一米长为长度计量,指向它的复活者艺米文化-“艺米线”;也可以回到个人性上,比如:人的身高,或者生日,作为永远的“记忆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