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来一起看幅画
👇
《曲水流觞图》 清 苏六朋
▼
1 | 他们为什么相聚
“修禊事也”。
“修禊”(xì)又称“祓禊”,“祓”即古代为消灾求福而举行的祭礼,是我国古代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据明代张岱《夜航船》记载,“祓禊”起于汉成帝时期,每年三月三日上巳日,官吏和百姓都到水边“祓禊”,祈福消灾。魏晋南北朝时期,“修禊”之制十分盛行,并逐渐演变成文人雅集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东晋浙江山阴的兰亭修禊最为著名。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王徽之、王献之等40余位文人名流,在浙江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之会,会上共得诗37首,王羲之于微醉之中乘兴作出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这次集会也因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丰富的绘画元素,成为后世文人竞相模仿和描绘的对象,“兰亭修禊”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个长盛不衰的绘画母题。
它是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2 | 曲水流觞是标配
苏六朋《曲水流觞图》所表现的正是兰亭修禊中曲水流觞的情景。
作品以曲水即溪流为图像叙事主线。溪流由近而远延伸至崇山峻岭深处,装着酒的觞即酒杯漂浮于水面顺流而下。参与修禊的文人雅士分置于溪流两侧,书童穿插其中,为主人持竿钩取溪流中的酒杯。右边兰亭处,主角正倚栏观鹅。中景为一瀑布倾泻而下,环境清幽。为了表现空间的深远,画家通过景物的虚实和笔墨的浓淡来处理山水树石,造成近、中、远的不同层次,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历代以兰亭修禊为题材的作品虽不在少数,但多以工整秀丽、用笔细腻的青绿山水为主,而苏六朋这件《曲水流觞图》却以水墨晕染展示江南暮春三月的温润气候,画面更显雅致清秀。
那场醉,古画里是这样的
历代画家如北宋李公麟,明代文征明、仇英,清代苏六朋,近代的傅抱石等都曾根据这一主题作画。由于这次聚会的主要情节是文人围于溪畔、饮酒赋诗,有“曲水”和“流觞”,因而这一主题的绘画有时也会定名为《曲水流觞图》、《兰亭雅集图》等。
苏六朋《曲水流觞图》局部
在这类绘画主题中,画中主角往往坐于曲水旁的小亭中,其他各色人等分坐于山石溪流旁,上流的酒杯顺流而下。从构图上,这类题材的作品一般有横向长卷式构图和纵向立轴式构图两类,无论何种构图形式,画中始终以溪水为图像叙事主线,参与兰亭之会的文人雅士分置于溪水两侧。
观看长卷时,画中情节是以从右至左逐渐展开的方式呈现,体现了流动的时空观念,画面内容更为丰富。而立轴作品,内容较为集中和概括的呈现,虽不及长卷丰富,却让观者第一时间对画面内容有完整的认识,且为了表现空间的深远,画家往往通过景物的虚实、重叠和笔墨的浓淡、深浅来处理山水、树石,造成近、中、远三景不同的视觉效果,并以连绵的溪水延伸至远处,使人不知山林之深,不识山中全貌,给观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除了这些局部图
如果你喜欢,看过后可以回头看全图一一对应
怡悦倦眼,看图愉快
😊
素材来源 / 吴冰丽
编辑 / 李偲毓
审核 / 邹杰杰
审定 / 冯清源
作者:广州艺术博物院gzam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