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李青愿意恪守陶瓷艺术的偶然性,然后置身泥与火的世界,以静待下一个陶瓷艺术品的偶然问世。
对于陶瓷艺术而言,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陶瓷在成形之前,需要经历窑火的煅烧,极具不确定性。而恰恰是这份不确定性,让李青有了陶瓷艺术创作的契机和灵感。这份不确定性也磨砺着李青的心性。在几十年的陶瓷艺术生涯中,李青养成了淡看成功与失败的心态。面临烧制失败的陶瓷作品,李青敢于重新开始、敢于重新接受下一轮的成功与失败。
李青从小在陶瓷的艺术气氛下长大,从小就把瓷泥当作玩具,对陶瓷有着深厚的亲切感。以至于在之后的陶瓷艺术创作生涯中,李青找寻到了童年时最纯真而简单的快乐。陶瓷的原形就是泥土,简单而质朴。李青在质朴的陶瓷中舒展着自己纯真的天性。同时,李青也在挥洒着自己的才情,也在坚持着自己对陶瓷艺术表现手法的思考、对陶瓷艺术表现形式的开拓。
李青重新演绎着新时代下的陶瓷艺术,以追求着自己的艺术语言。李青笔下的仕女与花鸟在色彩、造型、构思、布局上都是独具妙思而丰富生动的,这些作品充分体现李青对于传统陶瓷艺术的重新演绎。李青说,陶瓷艺术极具吸收力,陶瓷艺术理应要吸收当下的时代气息。
李青时刻开拓着陶瓷艺术的新兴表现方式,从而让陶瓷艺术表现得更为丰富,从而赋予陶瓷艺术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李青愿意恪守陶瓷艺术的偶然性,然后置身泥与火的世界,以静待下一个陶瓷艺术品的偶然问世。
您可以说是从小就在陶瓷文化环境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您如何看待这份儿时的熏陶?
李青:是的,景德镇人和陶瓷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大的陶瓷文化环境。我整个家庭也是和陶瓷分不开的,因此我从小就在充满陶瓷文化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从小就在弄堂里穿梭,从小就接触到各式的瓶瓶罐罐。我小时候的玩具就是瓷泥。我现在从事着陶瓷艺术创作工作,每天还是与瓷泥为伍。我也一直认为我的玩具还是瓷泥,这也是艺术的魅力之处,它引发我内心最纯真的快乐。我希望在陶瓷艺术中找到一种返璞归真的快乐,然后我可以怀着童年时不沾染世故的最纯真的心性来接触与看待这个世界。所以现在对我而言,我一直享受着童年的乐趣。
您又是如何看待景德镇这个大环境对您个人的影响?
李青: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氛围很好,这里集结着很多从事陶瓷艺术工作的仁人志士,因此有万人俱往的感觉,给了我们这些从事陶瓷艺术的个体工作人员以莫大的鼓舞。如果没有这个环境,我会有孤军奋战的感觉。我在这个环境里成长着,也在尽自己最大的限度来吸收这个环境里蕴含的文化精髓。景德镇积淀了陶瓷艺术的深厚底蕴,而陶瓷又是一项具有魅力的综合装装饰艺术。陶瓷的创作需要一个工艺流程,陶瓷是烧制而成的,因此具有着许多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吸引了我。如果事物的发展都在意料之中,那就会显得毫无趣味。陶瓷恰恰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趣味横生。
您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已经有几十年了,您认为陶瓷艺术最吸引您的魅力是什么?
李青:它的纯天然的化学反应,它的形成寄予于自然的变动之中。最终出窑的陶瓷作品可能超出你的预想,从而让你惊喜,但是也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这是不可控性,它有许多你不可预估的结果。陶瓷是美的,但这种美的呈现方式可能是你不曾预想到的,这种美可能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而存在。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美的基础,比如色彩、构图、结构等等。只有我们把方方面面的运营都考虑妥当与处理得体时,我们才能酝酿出陶瓷的大美,才有可能积淀一些美的基础来丰富陶瓷的表现形式,才能让陶瓷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更加鲜活而灵动。
对于您作品中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您如何看待?
李青:其实陶瓷是一门融合的艺术,是一门综合装饰的艺术。陶瓷不是一门单独的艺术门类,它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就在于它的融合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将更多的艺术语言糅合到陶瓷艺术之中,这样才能使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对于陶瓷艺术的传统沿袭,包括对笔墨、色彩、工艺等方面的传承。我们要传承陶瓷艺术中的传统元素,这些元素印证着传统陶瓷艺术的深厚底蕴。但是在传承之余,我们又不能被传统的元素所局限和束缚,我们要开拓陶瓷艺术中新的表现形式。陶瓷艺术是极具吸收性的,像民间的一些工艺,如剪纸、壁画等,它们的精华都被陶瓷所吸收了。这是一门艺术发展和丰富的必经过程,我们要遵循着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和势态动向。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您还对陶瓷进行新时代下的重新演绎,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这种重新演绎?
李青:我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诠释我对人体绘画题材的理解。这其中,包括题材形式、刻画方式、笔法等绘画元素的开拓。再者,我也着重于对构造和立体感的塑造,我也是在线条、色彩、素描呈现方式上力求开拓与突破的。比如我之前选择人体的题材,还是比较新颖的。在绘画的处理手法上,我选择了中国画中线条的构造和笔墨的熏染。我还糅合素描的运用、色彩明暗的处理。在布局和构图上,我追求中国画的平面构图方式和陶瓷的立体构图方式的协调结合。陶瓷是圆器,给人环状的视觉感受.在构图上必须要考虑立体方式的呈现。陶瓷圆柱式的立体感是一种循环式的体现,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这些陶瓷的种种特质都成了创新的契机。
我对于色彩的开拓也是考虑颇多的。我运用色彩上的装饰手法,我追求色彩运用更加丰富、更加饱满。但是其中也有不可操控性,陶瓷的发色很不稳定,运用到局部上很难控制。我就把它当成一种类似油画鲜亮色彩的感觉来运用,更趋于色彩的灵活变化,这样可能会使陶瓷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在继承传统与重新演绎的时候,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其中的经历么?
李青:我在创作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坎坷。陶瓷艺术品的创作,需要面临许多压力,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热情,也需要对陶瓷的表现形式进行一番思考。陶瓷的烧制极具不确定性,烧制出一件好的陶瓷是需要有偶然性的,但对于陶瓷的付出与努力是必然的。我们烧制一百件作品,可能只有百分之十满意的作品,而其他大部分都是烧坏的作品。烧制的不确定性给我以非常强的挫败感,所以开窑的时候,我都怀着一颗忐忑和期望的心。另外,还会遇到其他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一旦问题出现了,自己之前的付出便瞬间化为乌有。很多时候,都会给人遗憾的感觉,这也恰恰是陶瓷艺术的魅力所在。对于陶瓷创作而言,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陶瓷创作很锻炼人的心性,至少让我学会了淡看成功与失败,让我敢于重新开始,敢于接受下一次的成功或失败。
您如何看待当下的陶瓷艺术领域的现状?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面临这种现状?
李青:当下的陶瓷艺术领域出现偏热的状态,这其中有陶瓷收藏市场的原因。这种偏热的现状,导致从事陶瓷艺术的人员迅速增多。这一现象就要分两面来看了。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到,只有投身陶瓷艺术领域的人员增多之后,陶瓷艺术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陶瓷艺术才能有成长的生命力。只有更多人对陶瓷艺术有兴趣了,才能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流入陶瓷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是一种艺术上的碰撞,肯定会产生火花。这很适应基数法则的规律,基数越大,产生出艺术家的几率也就越大。为什么国画和油画这么发达繁荣,就是因为这个领域人员的基数特别大。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人来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
这其中也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人是冲着经济利益而来的。对于陶瓷艺术领域过热的现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我总体上觉得陶瓷领域的现状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好的艺术总会被世人所认可,不好的作品也终将会被历史所淘汰。所以时间会证明一切,我们不必害怕陶瓷艺术领域过热的现状。
作者:施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