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沈周绘画的元四家影子

沈周绘画的元四家影子
上海交通大学古代书画朱绍良导师班 赵 一

摘要:
本文从沈周临摹学习古人王蒙、倪瓒、吴镇三人的绘画风格入手,通过对比沈周和三位大家的作品,归纳总结沈周的山水画艺术特点。
關鍵詞:
沈周与元四家、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绘画风格

一、作者小传
沈周(1427-1509),苏州府长洲相城人。出身于士大夫诗画及收藏世家,筑有竹庄。字启南,号石田,58岁以后自称“白石翁”注1。
沈周是吴门四家中最年长的,作为开创吴门画派的第一人,其贡献也最大。其人知识广博,擅诗文绘画。注2沈周一生不求功名,是中国艺术史上少有的典型,一生中主要在一个小村庄中平淡生活。沈周主要艺术成就在水墨山水画方面,由师古而自成一家。他的作品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以描绘江南小景为多,抒写了宁静幽雅的情怀,对清朝绘画影响很大。
二、作品介绍
沈周代表作品较多,主要藏于各大博物馆。主要代表作有:
故宫博物院藏,《仿董巨山水图》(作于成化九年即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卒夷图》、《墨菜图》、《卧游图》、《西山观雨图》;
南京博物院 《东庄图》、《牡丹》(作于公元1506年)、《溪山秋色图》、《虞山三桧图》;
辽宁博物馆 《烟江叠嶂图》(作于正德二年即公元1507年)、《盆菊幽赏图》、《魏园雅集图》;
上海博物馆藏 《西山纪游图》、《天平山图》;
台湾故宫博物院 《庐山高图》;
美国茨兰克 《白云泉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吴中胜迹图》等。

三、论文中心思想
通过研究沈周临摹元四家作品特点,将沈周绘画风格划分三个时期。具体分析在气韵、构图、皴法、用墨等技法方面与元四家的共同点,沈周融合诸家集大成,山石造型以董、巨为主;学王蒙笔意,构图缜密繁复,笔致精细,苔点法王蒙与吴镇;着意黄公望,注重笔墨变化的层次感和艺术表达语言的丰富性;宗法倪云林一水两岸式构图与简化消散的气韵;吸收吴镇墨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注3沈周在技法上融汇贯通,先繁后简、先细后粗,形成了自己独特艺术风貌。

四、論證過程
1、 明代绘画風格
中国绘画的写实性在宋朝发展到高峰,自元以后就开始转向形而上的文人画。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风,又丰富了绘画题材发展了技法内容。
明初崇尚两宋画风,明中期苏州文人画复兴,追求以画为乐、以画寄托的情怀。明朝画风繁盛,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吴门画派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出现了沈、文、唐、仇为代表性的“吴门四家”。注4

2、沈周山水绘画風格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造,尤以贯通元四家为特点。早年多作小幅,四十岁以后作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年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注5
沈周山水画主要表现形式上呈“细”、“粗细兼写”、“粗”三种面貌。主要艺术特色是:题材广泛,既有临摹古人的大山堂堂式构图,更多的是小山小景式独特生活情趣构图。构图造境方面,中早期繁复到中后期的简略,都强调横向布局,与元人的空寂不同;其山水境界显现平淡、质朴、开阔。
笔墨上,既保留元人的含蓄笔致,较多用中锋和放松随意的干皴,略显浑厚;同时又汲取浙派的方硬和力感,下笔短促有力,短线钩轮廓,短笔皴擦;墨色师从吴镇,湿笔写意,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苍中带秀,刚中有柔,显得苍润迷离。

3、沈周山水绘画的三个时期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按年龄可分为三个阶段。

45岁之前为早期,早年受家学影响,兼师杜琼、陈宽,后博取众长,多学五代南唐的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继承董巨,善画江南之景,笔墨秀润。沈周对董、巨两人艺术精华的领悟,结合王蒙的特点,所创作的作品结构严谨、风格细密。注6

45-60岁之后的中青年时期为中期,既重师古也重师法自然的艺术特色,从而推陈出新,画法由精细繁复转为简约雄浑,景致由繁到简,尺幅由小变大,呈现融合多种元四家技法的趋势,这一阶段沈周尤其临学黄公望为要,很多作品呈现黄子久特点。注7

60以后至晚年时期是沈周绘画艺术的晚期,艺术特点更倾向于倪云林、吴镇,更多地追求倪云林的构图,吴镇的用墨,神韵简淡超逸,注重水墨的变化,从形式到内涵把中国山水画中墨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 与元四家作品比较
(一)与王蒙作品的比较

undefined

图1. 《庐山高图》与《葛稚川移居图》

王蒙的山水绘画受赵孟頫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风格。其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元气磅礴”、用笔熟练。构图的空间写实和写意相融合;繁线密点、深谷丘壑、层峦叠嶂;其用笔具有多样性,焦墨粗线条、绞缠着的线条和繁密的小点子,卷曲如蚯蚓的皴笔,喜用解索皴牛毛皴

成化三年(1467),沈周41岁时作《庐山高图》,为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的精心之作。是沈周早期“细沈”的代表性作品。此图描绘了江西庐山,庐山有5老峰,象征老师陈宽的道德高尚,同时表达崇高敬意(象征意义取自《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图,沈周吸取了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高叠的岩石,图中山峦叠嶂,草木丰茂,飞瀑高悬,云雾缭绕,气势恢弘。
《庐山高图》与《葛稚川移居图》两者构图有相似之处、全景式构图,布局匠心,以高远法布置画面。黑色浓淡墨色逐渐变化,画面丰富,体现了王蒙的繁复风格特点。整个画面疏密有致,松紧搭配,山峦位置,林木大小、整体化一形成自然美;和《葛稚川移居图》一样,瀑布和流水集中在画面的左下部。
远景上段主峰雄伟,两边奇峰兀立,云雾浮动。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木桥斜跨,打破了流水飞白的呆板,多了些人气。
此画仿王蒙松树笔法,近景和王蒙作品一样,多描写若干株苍松竖立于岸坡之上,劲松虬曲盘缠。两幅作品远、中、近景,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一气呵成,贯串形成S形布局。所不同的是,沈周在近景树中,多增加了明代绘画中较多出现的藤蔓。注8
《庐山高图》属于早期绘画,是其精力旺盛时期的严谨认真之作。《葛稚川移居图》比《庐山高图》墨色对比更强烈,使得《葛稚川移居图》整个画面更明亮。在整体构图上葛图更加多样,葛图是高远加深远,而高图表现的更多是高远,缺少了深远。整个山势葛图更加扭曲,更加显得灵动。尽管沈周在很多细节之处,如山中白云,石阶、小径,山上杂树小草,以及人物等都画得细致入微,但画面没有王蒙作品中那种人与仙境之间的悠然感觉。作者在画法上尽力模仿王蒙,重现元人的闲暇消散,尽管他画得很完美,但从整体看却缺少王蒙那种气势磅礴和画中仙境的感觉。

(二)与黄公望作品的比较

黄公望的山水画风格特点就是“一为笔势雄伟,作浅绛色者,一为意境简远,作水墨者。”注9 自创浅绛山水而后自成一派。犹擅披麻浅绛设色,山顶多矾头。格调素雅淡泊,平远法画,意境悠远天真。笔法上多为干笔皴擦、水墨设色加之渲染、逸笔草草、抒情写意。“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山峰多用长披麻皴,显其苍莽之态;平沙淡淡钩出,深山浓墨重涂。显得参差错落,别有韵致。”注10
在笔墨技法上在山和水上以

undefined

《西山记游图》与《剩山图》
枯笔为主,无大笔墨色,只有画树时多存在些墨色变化。构图上也极为讲究,推陈出新的改变古人的构图方式,“积树成林,垒石为山,并把“阔远”代替了宋人的“深远”。实际上,这是这个“阔”字,使宋画成为元画。”注11
公元1488年左右,沈周在45-60岁这段时间花了大量精力临学黄公望技法。《西山记游图》的创作就是在这段时间,此图为沈周在“细沈转向粗沈”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作品多反映粗细结合、描写结合的艺术特色。
此图为记游西山之作,这幅作品表现的是苏州西山的景色。吸收了黄公望的近景坡石、水面和山体的前中后三段式布景。图中溪山连绵,长桥横贯,茫茫太湖,写尽吴中山明水秀之美景。沈周的这件作品继承黄公望以及明代早期浙派戴进的风格,同时又有融入自己的创新,笔意刚柔并济,造型简练,墨色丰富,散发一种独特的韵味。
《西山记游图》与《剩山图》两幅作品在构图上非常相像,采用的是阔远法。《西山记游图》构图比《剩山图》更简洁,没有剩山图层次多。主山和山石平台取法黄公望,山石用披麻皴,但用皴更少,用笔劲健朴拙,气势宏畅。沈周坡石线条用笔更方直,山石造型以董、巨为主;比黄公望用笔更简括,用笔畅健雄放,笔锋洒脱;图中树的描绘,勾线效法倪云林,点叶法居多,部分树叶在南宋夹叶法基础上进行了简化。沈周的墨色更有层次,比子久更湿,不完全模仿黄公望的干笔和枯笔。《西山纪游图》景致构图日趋简单,已显示出由细变粗、由繁趋简的过渡面貌,属中年佳作。

(三)与吴镇作品比较

undefined


图3.《京口送行图》《草亭诗意图》《渔乐图》

晚年,沈周喜欢临摹吴镇笔墨。吴镇善用水墨淋漓,尤喜破墨湿墨宿墨并用,注重墨色的晕散。吴镇喜欢在山水画中多用湿墨,这与吴镇欲借山水画表达的烟雨朦胧境界有很大关系。沈周是明代中后期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不同于浙派粗笔山水,开创了粗笔水墨山水画的新风格,擅于用简练洒脱,沉着酣肆的笔墨,把山水画得秀润清新。
71岁时,沈周作《京口送行图》这幅画记载了他在京口送别好友吴宽的情景,属粗简苍劲的本色画风。所画舟泊江苏丹阳的情景,近岸上画杂树亭台,岸边泊舟,舟内数人依依话别。画面用笔老拙,勾点皴擦,浓淡相益;刚柔并济,苍厚浑重。《草亭诗意图》是沈周的晚年粗笔风格,尤为明显。用墨上学习吴镇的湿墨用法,坡岸的表达也用湿笔浅墨皴擦,轮廓中锋用笔,用笔手势非常放松。
《京口送行图》和《草亭诗意图》在构图方面也很相像,阔远的湖面。加上两岸的土坡,写意的小树,两岸杂树多用点叶法。湿墨苔点和《渔父图》雷同。
沈周学习吴镇湿墨法,渲染出一种凄清、静穆之境,细观给人“水墨淋漓幛犹湿”的感觉。无论是,还是、渔父、房屋,无论是远景还是近景,均如沐浴一层薄雾之中,使远方景物从视觉效果看犹如千里之外,营造了一种朦胧、静穆、幽旷的艺术氛围。
  沈周在学习吴镇用墨“五墨齐备”方面还是略显不足。还达不到吴镇清淡似水,出现了浓而透的效果。从而验证了古人的评价:“吴镇的用墨技术是非常人所能学到的。”

(四)与倪瓒作品比较

undefined


图4 渔庄秋霁图 策杖图
沈周后期学习倪云林,但可以看出不论在气韵、意境、笔墨上存在较大不同。对比《与庄秋霁图》《策杖图》的确可见两者差异。
构图上,倪云林多为一河两岸四段式(岸-河-岸-河),整体构图疏朗。但沈周构图一河两岸式,整个画面布局较密。摆脱不了三家山水构图的影子。
沈周山石轮廓比倪云林的圆滑。线条中锋用笔,缺少了倪瓒的偏锋用笔,与倪瓒的折带皴还是不同,更近似披麻皴。远山的处理,倪云林很少用大面积的湿墨渲染。
沈周用墨比倪瓒湿,没有倪瓒的干笔皴擦特性。树的描绘,倪瓒的树孤寂又有秋涩之感,浅墨干墨为主,深墨略带湿性点缀。倪瓒喜在大树之下,放置一小树。消败之中又有生机,这正是倪瓒对自己的现状的切生感受。
倪瓒的风景中,没有人物。对于岸边,水纹的处理也是后来者无法效仿的,沈周也不例外。

六、对沈周艺术风格概括
谈到沈周,我们不得不说他是明朝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传承了元代绘画的风格,上溯董巨;吸收了浙派用笔的遒劲方直。集黄、王、倪、吴的笔墨特点,在一幅作品中用诸家艺术形成表现自家风貌,独成一家,开创了吴门画派之先河。





-----------------------------------------------------------------------------------------------------------------
参考文献:
1、孙冬冬,《美术大观》 , 2000 (7) :53-53
2、苏迷 《沈周的淡泊性情和艺术成就》,2012.12
3、《中国美术史》-明代画卷
  1. 冀洪雪 《论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及其影响》 2012年
  2. 《中国美术史》
  3. 单国强 《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选萃一沈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7、冀洪雪 《论明代画坛巨擘》 2015年06月12日
8、刘万鸣,中国画论[J]: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6.9 第68页
9、洪再新,中国美术史[T]: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第273 页
10、洪再新,中国美术史[T]: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第274页
11、华凯《 元黄公望山水风格与笔法特点分析》 2011年7月、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T]: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第273 页 第274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