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由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祝帅研究员所著《中国设计研究百年》一书,已于2018年1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祝帅主编的《未名设计论丛》丛书的第二种。《未名设计论丛》是一套由北京大学设计学研究群体主导的原创设计学理论丛书,主旨在于面向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关切中国设计现实问题。此前,由石晨旭、祝帅著《中国平面设计产业研究》作为丛书的首种已于2017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后续的系列著作也将于2019年推出。
百年前,中国的现代设计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而登上历史舞台。与包豪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国设计,经历了早期的思想发轫、改革开放后的观念启蒙和近二十余年来的大举建设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至今正在为学术界和全社会所认识和接纳,成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与之同步,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研究也已经有了整整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从1918年起,以北京美术学校设立图案科、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开设广告演讲和甘永龙、孙科、闻一多等开始发表关于各类设计研究的文字为滥觞,百年间的设计研究也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边缘领域到一级学科,完成了自身专业化、学科化的建构。在中国设计研究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者和学术成果值得再解读和再研究,当下设计学学科建设热潮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值得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本书即是在梳理百年中国设计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科发展和研究现状所开展的回顾与思考。
全书目录
序 祝帅 1
导论 1
第一编中国现代设计研究的起点
第一章早期中国设计实践与设计学术史的滥觞 23
第二章民国设计研究视野中的“美育救国” 43
第三章20世纪前期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时代风貌 85
第二编设计研究的本土传统与海外资源
第四章新中国设计研究的学术历程 110
第五章“包豪斯”在中国的研究与接受 138
第六章“人工科学”在中国设计学界的传播与反响 153
第七章海外汉学中的中国设计史研究 175
第三编“设计学”的形成与建构
第八章设计学的学科定位 223
第九章设计学理论体系的建设 268
第十章作为学科前沿的“设计史”与“设计批评” 324
第十一章当下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380
第四编设计研究方法的自觉与反思
第十二章从研究方法的演变看设计学研究的进展 413
第十三章设计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倾向与实证研究的兴起 425
第十四章实证主义对于设计研究的挑战 439
第十五章当代设计研究的范式转换 459
结语 论设计学的“学科间性” 488
参考文献 492
索引 498
作者简介
祝帅,文学博士。2003年起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博物馆与史志传播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天津市美学学会设计分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获中国广告学术发展三十年特别贡献人物奖、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方汉奇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美术奖、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已发表A&HCI及CSSCI刊物文章数十篇,出版著作十余种。
专著:
《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设计观点》,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中国广告学术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故宫出版社,2014
《中国平面设计产业研究》(与石晨旭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中国设计研究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译(校)著:
《流派·艺术卷》,祝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智慧文学》,祝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正之笔——颜真卿书法与宋代文人政治》,祝帅校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
编著:
《耕砚问学——祝帅书法作品及文献》,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民国摄影文论》(与杨简茹合编),中国摄影出版社,2014
《博士五体书法——行书卷》,河北美术出版社,2013
《美术观察学术文丛——批评卷》,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
序
进入设计研究领域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年过去。自己也从二十年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轻学子,跨入到已届不惑的中年。此时回首自己踏入设计研究领域之初,当年的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从家乡青岛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求学。我这一届是国家第一次名正言顺地以“艺术设计”的专业名称招收的本科生——在此之前,学科目录上只有“工艺美术”,而并没有“艺术设计”的字样。我和我们当时的老师们几乎是同时开始思考和面对新兴的“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问题。我读大学的四年间,除了讲座,设计系没有正式开设过任何一门“设计史”或“设计概论”之类的设计理论课。我也曾经不止一次地骑着来北京以后才学会的自行车穿梭到东三环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听各种课程和讲座,令人嗟讶的是,在那样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虽然“设计”已成了当年工艺美院里的热门词汇,但也明显能够感受到工艺美院同样正在经历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转型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明白,选择设计,于我而言既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责任。也正是从那时起,我萌发了为设计这门学科在中国梳理前世今生的愿望。
2002年发表在《美术观察》杂志上并为《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中国大陆艺术设计理论二十年反思》一文是我相关思考的一个起点。这篇文章开始构思于2000年,其时中央美院还在大山子的“二厂”中转办学,收到杂志样刊时,美院已经搬到花家地新址。尽管如此,有了这番经历,对设计专业实践出身、并非就读艺术史论专业的我来说备受鼓舞,从此写作设计学术史文章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在各种美术和设计类期刊上。在研究时段方面,也渐渐从改革开放后上溯到晚清民国时期。以至于从毕业后开始在学校任教基础课的2003-2008年几年间所写作的文章,除了设计批评类的短文(已结集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设计观点》一书)外,几乎全是有关20世纪中国设计学术史的长篇论文。只是这些论文中关于民国设计学者的专题研究部分已经收录于笔者2008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一书中,相关内容本书不再重复。
2006年我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读博,并最终返回母校任教,除了是因为仰慕导师陈刚教授的学术背景和成就外,也是意识到美术学院单一的人文学科学术背景让我面对设计业的变化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亟待补充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训练。在北大,我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了实证研究方法并在设计界身体力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完成了几篇定性或定量的实证研究报告并撰写出博士论文外,也开始运用社会科学实证方法论来反思设计学研究。博士毕业后的头五年虽一度投入很大精力从事书法研究,但对设计学的思考也从未中断。应该说本书中的相关内容,就见证了我二十年来各个时期在设计研究方面的学术背景转换以及对此所进行的持续的理论思考。
既然是参与者,就没法寻求一种置身其外的客观性,这也使得本书最终成为一本个人色彩很浓的专著。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通史,不如说是作者对自己过去二十年所亲历并见证的学术路程的切身反思。它并不是对于百年设计研究面面俱到的大事记,而是和个人特定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平面设计)和关注议题息息相关。书中文字,也已大多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美术》《美术观察》《装饰》《设计艺术》《艺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艺术设计研究》(排名不分先后)等多种学术刊物。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年逾七旬的父母一直默默支持我选择学术研究作为志业,艳玮一如既往地为本书进行整体设计,只是这次是在她替代我承担了照顾幼子的任务的同时进行的。我所在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社会科学部领导和同事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研究生兑妍槿、朱盈臻协助校对全书并编制索引,《未名设计论丛》编委会同仁也提供了必要的协助。清华大学是我国设计学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而设计学也是目前清华文科中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本书得以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深感合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并诚恳期待来自各方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燕园
小编荐语
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祝帅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设计研究主体性的建构,在设计批评、设计史、设计产业研究等领域均有系统的专著或译著出版。作为近二十年来我国设计学学科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对于本学科的相关历史和现实议题的梳理既有深入其中的亲身参与,又有抽身其外的冷静批判。全书史论结合,夹叙夹议,不仅是一部生动的中国现代设计学学术史,对于我国设计学未来百年的发展也不乏睿智的洞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